剧场里的「小顽家」
更新时间:2025-04-03 10:37 浏览量:3
小顽家以大剧场演出起步,后又开设小剧场,进行更日常、高频演出,并开发一系列小体量、强互动,且覆盖更多年龄段儿童的新内容体验,还拓展出线下工作坊、动画、图书等更多形态。与此同时,艺术性和启蒙性是贯穿其内容的底色。
作者 | 张一童(上海)
在上海大剧院,你可以看到魔都戏剧爱好者的不同面。大剧场正在上演经典舞台剧《剧场魅影》,五楼小剧场是广受年轻戏迷欢迎的沉浸式戏剧《9号秘事》,但它们都并非我的目的地。跟随欢笑着的孩子们,我走入中剧场,窄小但色彩缤纷的小木屋立于舞台中央,这是一位爱发明的冒险家的家。
由儿童戏剧厂牌小顽家制作出品,《想变成企鹅的人》是一出来自英国的音乐舞台剧。从一个成年人的视角看,这出戏充满儿童绘本似的天马行空,甚至有些抽象:在生日当天突发奇想,想成为企鹅的冒险家,乘坐他的小木屋飞往南极,用企鹅语和企鹅们交流,用自己发明的保暖大衣孵化企鹅蛋。
但对于这部并无IP基础的原创舞台剧,小观众们在演出过程中报以了远超我预期的参与度,他们自发带来不同款式的企鹅玩具,跟随演员一起大声诵读企鹅语。
这仅仅是小顽家制作的诸多儿童舞台剧中的一部。2018年,离开工作多年的传统戏剧行业,陈丹丹和凌伶创办了小顽家,直到今天,也是国内市场为数不多的完全以儿童戏剧为方向的垂直内容厂牌。
小顽家以大剧场演出起步,后又开设小剧场,进行更日常、高频演出,并开发一系列小体量、强互动,且覆盖更多年龄段儿童的创意演出,还拓展出线下工作坊、动画、图书等更多形态。与此同时,艺术性和启蒙性是贯穿其内容的底色。
1.给孩子的创意演出
孩子和公司几乎是同步来到陈丹丹的世界的,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创业之初选择将儿童戏剧作为核心方向。「我陪着我的孩子看了很多海外的内容和产品,有展览,也有早教课程。」
与此同时,儿童戏剧在国内市场的确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整体剧目数量和内容供给方都很有限。市面上的儿童剧内容供给通常是两种:一是国营儿童剧团排演的传统儿童剧,大多为童话和寓言,强调价值观提炼和教育意义;一种是以奥特曼为代表的商业舞台剧,大多由人气IP改编。
但在有着更深戏剧传统的欧洲,儿童剧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面貌。由大量的独立剧团创作和表演,儿童剧在这里有着更强的艺术性和抽象能力,与此同时,和儿童绘本接近,无论是对艺术、认知还是感受力,启蒙是儿童剧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早期,小顽家制作的多部舞台剧都由儿童绘本改编。音乐剧《三只小熊》是小顽家制作出品的第一部剧,改编自知名绘本;《公园里的大鲨鱼》改编自知名儿童绘本作者Nick Sharratt的全球畅销绘本;《公主怎么挖鼻屎》的故事则来自国内知名绘本。
在这个评价体系里,我所观看的《想变成企鹅的人》甚至已经算是一部相对商业的剧了,这也来自大剧场的客观售票压力。以上海大剧院的中剧场为例,单场最多可以容纳500名观众。
相较于大剧场,位于世纪汇三楼的小顽家艺术剧场,提供着更具实验性的演出创新。
自建小剧场有疫情对演出市场的客观冲击,但也是在渠道上建立更强的自主性。「大剧场的档期是不受控的。」凌伶表示,热门剧场的档期很多时候甚至要提前一年预定。目前,小顽家只在3月、6月、9月的旺季安排大剧场演出。而在小剧场,小顽家每周可以上演20场演出。
另一方面,小剧场提供了更沉浸、更丰富的互动体验,不仅仅是观众,很多海外艺术家对此同样注重。「一些艺术家甚至会拒绝大剧场,他们在欧洲演出时,也都是在这样的小剧场表演。」
相比于大剧场剧,小剧场演出的剧情更弱,也更抽象,表演形式更多元,有些甚至接近现代舞等当代艺术。
比如,春夏秋冬系列定位感官互动剧,通过道具、互动引导孩子建立对季节的认知;来自波兰的肢体剧《纸先生萨帝》结合了音乐和趣味撕纸,沿着钢琴延伸出的长毯状纸穿过整个剧场,观众就坐在纸的两侧,观看着两名舞蹈演员随着音乐起舞,用纸制造一个又一个充满童真的梦境。
2.持续创造新鲜感的能力
在小顽家的小剧场,每三周就要更换一次剧目,这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国内制作团队自主开发的。
陈丹丹提到,国内市场和海外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国内用户对新鲜感的要求更高。「很多欧洲剧团其实并不经常更新剧目,一种类型、一出戏可以反复演很多年,他的观众会反复看,但国内不行。」
他们逐渐发现,海外的内容更新难以供给国内不断增长的内容需求,同时,国内市场也需要更多新鲜的内容形态帮助破圈,小顽家开始逐渐投入到自研内容的开发中。
小顽家的内容团队采用制作人制,以年为单位进行选题提报。在肢体剧、舞台剧、音乐剧等不同条线,小顽家与十多位导演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儿童剧在国内是相对空白的领域,这让小顽家的制作人们和导演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工作坊的共创模式。「大家一起学,互相成长。」陈丹丹告诉我,他们合作的很多导演也做成人剧,但每年都会留出时间和小顽家合作儿童剧,比如《三只小熊》就是《国家宝藏》戏剧导演的作品。
这一过程中,小顽家的内容团队也逐渐积累了与外部导演合作的工作方式和具体的制作流程,并与一批创作者建立起内容默契,「一些我们合作过很多次的导演,已经很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目前,小顽家单部剧的制作周期大约在一个月左右。
感知启蒙是小顽家在原创内容上的一个锚点。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春夏秋冬系列,宝贝遇见大师是小顽家原创项目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在这个系列中,小顽家将蒙德里安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以肢体、舞蹈的形式呈现,配合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引导孩子感知艺术。
此外,借助生活中的熟悉场景,物件剧的魅力在如何用想象力为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赋予奇思妙想。正在筹备中的新剧《飞翔的浴缸》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就在不久前,小顽家刚刚举行了一场面向会员的小型试演,这已经成为小顽家开发新内容的固定环节。一位家长在观看后给陈丹丹留言,没想到竟然可以把一个房间营造成想象力的宇宙。
3.走出剧场的可能性
以剧场为阵地的小顽家,正在寻找更多「走出」剧场的机会。
这种影响力的向外辐射,首先来自其长期积累的活跃社群。从2018年起,小顽家在全网的多个渠道拥有100多个数百人的社群。在小红书,小顽家沉浸式剧场话题下有16万讨论。
因为小剧场的存在,小顽家的大部分会员都有着相当高的复购率。今年年初,小顽家推出的包含多次演出的会员卡在用户内部收到了极大的好评,直到今天,还有人时不时在群里要求返场。同样受到欢迎的还有陈丹丹本人,当在剧场遇见她时,家长和孩子们会叫她「丹丹老师」。
小顽家已经在线下举办了多场艺术工作坊,去年五一期间,和当地度假村合作,小顽家在昆山举办一场儿童艺术节,有一百多个家庭前往参与。
陈丹丹和凌伶希望能够成体系地将小顽家的小剧场内容向更多城市输出,其具备的早教和启蒙属性,具有普世意义,也有机会和更多商业空间结合,比如大量缺乏优质内容的早教机构。
目前,在灯光、舞美、音响、道具、表演场景等多维度上,小顽家已经完成了部分剧目的标准化,并将以授权的形式逐渐授权外地机构,并对本地演员进行培训。
「未来,对于小剧场剧目而言,上海会像一个集中的生产和市场验证地,新剧在这里打磨好了,再通过标准化在外地复制。」
原创IP的孵化是小顽家延展品牌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方式。由原创音乐剧《摇啊摇》衍生的角色乐小宝目前是小顽家正在重点投入孵化的IP。
2020年开始,乐小宝已经制作了超过100集动画短片。之所以选择乐小宝做长期开发,源于其丰富宏大的世界观设定。「这个故事既有现实主义的部分,讲述乐小宝和家人们、同学们的故事;也有非现实主义的,我们的设定里有一个叫灵魂城堡的地方,掌管着世间一切生物的灵魂,还有一个叫精灵学院的地方,是死去的亲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培养小精灵,再以玩偶的形式守护孩子。」
丰富的世界观下,让乐小宝可以承载不同的故事,既解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也涉及死亡教育等更本质的生命议题。
乐小宝系列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一套全新童书《乐小宝成长不烦恼》,定位儿童心灵成长魔法,在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小顽家编辑部提炼了儿童心理问题的75个典型案例,用乐小宝的故事串联起来。
就和他们的剧一样,这些故事不讲大道理,而是回到孩子的视角和情境中,提供真实的帮助。「当爸爸妈妈吵架,我应该帮谁?和同学发生矛盾需要怎么做?班里有个调皮大王,你的生日聚会要不要请他?」陈丹丹和凌伶希望乐小宝系列丛书能够成为孩子成长提供实用锦囊,同时也进一步丰富故事里的人物形象。
「他们了解了乐小宝的世界,就会期待新的系列,期待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