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精英教育的悲哀|从“养儿防老”到“生死难见”
更新时间:2025-04-02 04:37 浏览量:15
中国家庭:精英教育的悲哀|从“养儿防老”到“生死难见”
当前,家庭为培养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思维已成为普遍认知和选择,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会全力以赴地为孩子选择更多的资源、更好的环境,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高水平、专业化、深度个性化的精英教育社会化样态是历史上少有的现象,也间接地引发了诸多社会性矛盾和问题。
从家庭角度,高昂的各类学费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家长甚至将半生幸福都交付给了孩子;从社会角度,家庭对学校教育需求复杂多样,家校矛盾层出不穷,没有头绪而无力解决,即使教育改革再深入,也无法转变家庭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现状。
然而,据权威部门统计,对于一个富裕家庭而言专门化培养精英人才的概率只占1%,加上一个时期内具有天才性质的人才涌现率占1%,总计也不超过2%。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别说很难考上重点大学,即使考上了名校,其成才的概率也很低,即所谓的“伪精英”。
另一方面,在家庭的努力下,孩子确实成了精英,哪怕不是尖端人才(二本或研究生),最终孩子赋予家庭的幸福感永远不会是平衡的,甚至彻底撕裂中国家庭固有文化。
在国人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策融入养老体系,这个格局已被打破,“我不会指望孩子为我养老”思维已经成为大多家庭的选择,这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表现,家庭式的养老闭环思维已经被国家打破,代际间的隐性契约也已丧失,互助关系在孩子成年后也渐行渐远了。
某超大城市一位近80岁的老人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国外,由于工作忙,多年也未曾回来过,她后悔把孩子培养得那么优秀,现感孤独与遗憾。这是她内心的真实表达,也是享受孩子成功,为自己争得“面子”背后的心酸体验。
有一位小城市的退休教师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孩子远在国外。这个孩子已经十多年未回国省亲,并已直接表态:父母如果有病有灾,花钱没有问题,可以全部承担,只是没有时间回家探望,麻烦两个弟妹照管。这个退休教师直到去世也没有见过“精英儿子”一面,成为永恒的遗憾了。
在东北的一个大城市里,一个一般家庭中的老俩口省吃俭用,全力以赴供孩子出国学习深造,当孩子毕业后却玩起了失踪,多年未与父母联系,直到父母偶然遇到从国外归来的孩子同学,才知道孩子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并有了美满的家庭。
这类事件,在国人眼中并不感到新鲜,即使孩子在国内生活和工作,父母能见到子女一面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多数父母都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把亲情交往放到末位了。但父母内心的亲子之“痛”,并不会因自我解嘲与说明而减轻多少。
亲情交往关系在精英教育和时代发展中逐渐断裂,成为很多“精英人才”父母的心病,这种生态也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逐渐蔓延而且越演越烈,挑战着中国传统血缘关系与家庭结构,子女对父母天然性的亲子互动样态已被数字取代,赡养属性已变异为文化符号,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人性化依赖关系已然成为口头禅:“我孩子很优秀”,再无可说的话了。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步入家庭和社会,亲子关系将完全被数字和虚拟现实取代,手机对话框、人工智能将成为亲子交往的主流媒介,情感互动方式将彻底改变,中国家庭传统文化成为一个符号永载于数字里了。
中国家庭的伦理文化正在面临着巨变,空心家庭在家长前半生的全力以赴打造下,在后半生孤独无依的期盼中诞生了,并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发出一声声叹息。在这个背景下,空心村出现了,空心社区出现了......还会有更多的“空心”生态诞生。
我们不能回避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庆幸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
但是,人们真正的美好生活体验是情感的满足。
在这个时代,除了精英与财富、利益与权力还能留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