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哈弗研究:3岁前父母做对4件事,孩子大脑发育快人一步

更新时间:2025-04-01 11:03  浏览量:4

昨天,群里一个1岁儿子的辣妈,开开心心的跟我们分享了一件趣事:

她家小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比如,要喝水、要拿玩具等;前两天,小宝贝竟然学会“指挥”妈妈做更复杂的事情了,他先指了一下本来放在饭桌的水杯,又指了一下梳妆台,妈妈从他的咿咿呀呀中猜测孩子想把水杯换个地方放,于是照做。之后,孩子开心地鼓起了掌,一副满足的样子。

辣妈在和我们分享孩子的聪明,而我从中间也进一步印证了: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生活瞬间集合,在孩子的婴幼儿和童年时期,内心需求的亲子互动得到满足。

“玩”是孩子的第一天性,从玩中学,从玩中乐,从玩中动,从玩中活.....

那么,孩子的第二天性是什么?

有研究表明,第二天性,就是后天环境造就的人类习性。

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后天环境给孩子提供积极影响的方式就是——通过你来我往的互动,也就是他的第二天性。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互动是需要及时给予回应和关注的,大量的交互式互动,能够为孩子的大脑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和孩子的交互式互动,是日积月累的点滴,还是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呢?

宝宝是在看着或者指着什么东西吗?是在发出声音或做出什么表情吗?是不是在动TA的小胳膊或小腿了?

这都是孩子的需求信号,要想敏锐捕捉,关键是要留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虽然你不能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孩子,但一天下来,总能找到各种机会,比如,给宝宝穿衣服、带TA在外面玩耍的时候。

发现孩子发出信号,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抱抱,或者用温柔的声音给予回应,比如“我看到了!”哪怕仅仅一个微笑、点头或者一个表情,也能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在关注自己,在关注自己关注的事物。

这样,孩子就会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当我们回应孩子时,可以通过描述所看、所知、所做、所感,用这些特有的词语,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建立起重要的语言连接。

即使孩子还不能说话或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刺激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可以跟孩子描述任何事物——一个人、一件东西、一个动作、一种感受……例如,孩子指着自己的小脚丫,爸爸妈妈可以学他的样子,指着脚告诉宝宝:“对,那是你的脚!”或者一边亲亲一边笑着说:“这是宝宝的臭脚丫哦。”

每次回应完孩子,请记得也要给孩子回应的机会,和孩子轮流表达。

这种轮流有时可以很快速,家长跟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即可完成,有时却进行得比较缓慢。

父母一定要学会“等待”,因为孩子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回应行为,尤其是宝宝需要同时学习几种新的事物的时候,爸爸妈妈的耐心,是交互式亲子互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幼年,尤其是3岁以前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影响着一生的爱和安全感。

而积极的、交互式的亲子互动经历,能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乐趣,进而发展成他们的第二天性。

每一天的有效的、有趣的、有意的亲子互动,都将会为孩子发展一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身心健康以及面对挑战等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