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里,有一种行为是比较“危险”的,请大家最好尽早纠正
更新时间:2025-03-31 20:12 浏览量:1
文/兰妈谈育儿
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属于一种比较“安全”的相处方式,如果我们用错方法、也爱错了孩子,教育好孩子的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了
认识一个朋友,她和家里面的父母一向不睦,明明是拥有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一年到头却联系不到几次
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他们本身性格冷淡,就从一定感知层面带来了冷漠疏远的情绪和感受
可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我却后知后觉发现了一个真相
原来,朋友一家的紧张关系均是源自于他们不恰当的“危险”相处方式
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朋友晚上睡觉之前,妈妈给她端来一杯热牛奶
朋友说“不喝,我不爱喝”
妈妈觉得热牛奶有助于睡眠,说什么都要让她把热牛奶喝下去
朋友见怎么都拒绝不了,也改变不了“不喝牛奶”的决定,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下牛奶
可没想到,妈妈见她把牛奶喝完后,就认为她是喜欢喝牛奶的
从那天以后,牛奶也从一杯的数量直接上升到两杯的数量
朋友苦不堪言,抱怨妈妈拿的牛奶太多了
妈妈直呼她是白眼狼,并大声嚷嚷着说:“明明是你自己喜欢喝牛奶,我就多给你准备了一杯,我平时都舍不得喝,都省给你喝了,难道这也是我的错吗”
朋友解释:“我什么时候喜欢喝牛奶了”
妈妈情绪继续高涨,还带着咆哮声地质问说:“你不爱喝牛奶,那为什么每次都喝得那么干净,我把什么好的东西都省给了你,而你呢,做了什么?除了气我,还是气我,真是白眼狼一样”
一旁的爸爸听完这些,也跟着一起责怪朋友的不是
朋友嘀咕地说道:“我有的选择吗?喝不完你会骂我,喝完了你又嫌我不能把两杯喝完了,你让我怎么办,我能怎么办”
…
讲真的,我特别能理解朋友当时的心情,那种无力改变什么,又没有改变结局的能赖和权利,简直是一种极度压抑的精神紧绷状态
所以,爱孩子里的强迫和控制欲是一种比较“危险”行为,很容易就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和谐与稳定性
01
用情绪管理孩子
孩子从来都不是控制出来,而是不断影响、和慢慢指导出来的
特别是当你发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相处得特别疲惫、无力改变什么的时候,就说明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接触过一个女孩,12岁了,整个人看起来一点精神气儿都没有
而每一次和她见面的时候,你问她什么都是摇摇头,对人也一直都是爱搭不理的样子
第一次开口说话,她就告诉我“回家干嘛?一点意思都没有,回去也是整天面对一张黑着脸的妈妈”
原来,女孩妈妈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母亲,平时对孩子也是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
如果哪里没做好、或者偷了一会儿懒,那妈妈就会对她情绪冷暴力
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我是管不了你了”
每一次,女孩听到这里都瞬间慌了,生怕妈妈不管自己,就卯足了劲儿地拼命证明自己,并不断改变自己
本以为自己足够努力了,妈妈就会给她一个笑脸,说一句鼓励和认可的话
可结果呢,妈妈怕女儿会骄傲自大,不管孩子平时表现得如何优秀出色,她从来都是摆着一张看不到表情的脸
久而久之,女孩在家里根本感受不到爱,也逐渐产生了排斥回家、害怕回家的心理阴影
那种一回家就看到妈妈板着脸的表情,似乎让她觉得她自己是一个多么糟糕,也是一个被厌弃得有多么可怜的人
事实上,情绪管理也是分为两面性的
可惜的是在鼓励孩子、和敲打孩子方面,更多家长往往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他们也会固执地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不骂不知道坚强”
但从如今的大环境来看,时代在进步,育儿观念也需要得到及时的更换与调整了
正如例子中的女孩,原本就是一个积极好学、自信又开朗的女孩,可妈妈传统的认知和担忧导致她觉得“孩子夸不得”
于是,在情绪方面往往表现得比较负面,要么冷冰冰地对孩子缺乏认可,要么故意对孩子情绪冷暴力-不理人
直到,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压和错误认知下,女孩就成了一个有家不想回、有妈跟没妈的孤儿一样
我们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孩子从来都不是被打压、而是被鼓励出来的
不想孩子对自己的认可感低、也不想孩子将来长大后对父母、对回家这件事充满排斥和反感,那从今天开始就要企图用情感管理孩子了
平时也要试着对孩子多一些微笑,多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会发现孩子比以往会更加积极,也会更愿意亲近父母家人了
02
用嘴巴打压孩子
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谁的声音大,更不是谁的年龄大辈份高就要去服从谁、听从谁
真正能做到好的教育的,往往是具有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这两种能力
认识一个喜欢用情绪管理孩子的妈妈,她认为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需要“声音足够大”,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
刚开始的时候这一招也确实好用,只要孩子做得不对、或者有半点不听话捣乱的时候,妈妈就会故意加大声音对孩子一顿吼
可后面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长大,这一招竟意外地慢慢失效了
有一次,就因为妈妈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他不写作业,还故意骗人说“作业写完”的恶行
孩子不服气,愤怒地冲着妈妈大喊“真烦人,能不能把嘴巴闭上呀”
妈妈继续添油加醋地下达命令:“你自己看着办,如果今天回家检查作业你没写完,我就把你撵到门外去,第二天也不准换衣服,就穿你身上的脏衣服去上学”
本以为,如此一番敲打和威胁,孩子就能如往常一样乖乖听话了
可没想到,这一次的孩子显得格外不服气,对妈妈的话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还故意挑衅地说:“好呀,有本事你就把我撵出去吧,我早都已经受够你了,巴不得早点离开这个家呢,多待一秒都觉得烦,多待一秒也觉得会窒息”
听完这些,再看着孩子坚定的眼神,妈妈有那么一瞬间愣神
她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逐渐脱离了她的掌控,开始变得不听话,也频繁地开始和她犟嘴,还甚至到了根本“管不住”的地步
事实上,这就是用嘴巴打压孩子的结果
而“声音大”不代表在理,用嘴巴打压孩子的结果也往往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负面
例子中的孩子就是如此
由于长期被妈妈的语言唠叨和打击,导致他早就已经心生不满了,只不过是碍于从小到大的威严还不敢完全发泄出来
可负面情绪这东西怎么可能只进不出呢?特别是不服气、厌恶情绪憋在心里久了,迟早都会出现问题
不想孩子被情绪所吞没,那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嘴巴”,同样一件事换一种友好、积极能量表达出来,那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还认识一个妈妈,她以前也是属于比较嘴碎、喜欢打压孩子性格
本以为从一开始把孩子掌控在手心,孩子就逃脱不掉、也会乖乖听话了,可到了后面女儿扬言她要逃离牢笼时才明白,原来以前爱孩子方式竟然是不断打压孩子的错误方式
理解并认识到这一点后,她直接想通了,自此不再对孩子刀子嘴豆腐心,一反常态地支持孩子的决定,也耐心地听孩子把一句话完整说完之后,她们母女的亲子关系才得到了有效改善和维护
所以,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和谐且稳定的,保持一张“会说话”、“说好话”的嘴巴,才是亲子关系里最需要的营养剂
当然了,这里的“会说话”、“说好话”,可不是怕孩子,更不是溺爱孩子,而是让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变得更有感情、更有温度一些
特别是在好话能听进心里、也能甜进心里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很多曾经比较复杂的事情也变得简单多了
03
用“爱”名义控制孩子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与考验之路,只有我们爱得恰到好处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得独立而有尊严
有一个朋友,如今已经三十多岁了,可她至今都没有感受过真正自由的人生
原来,朋友妈妈不仅控制欲强,就连“偷窥欲”也根本不相上下
从小到大,朋友每次背着书包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妈妈喊过去检查书包,充其量的目的就是知道朋友在外面有没有交什么不三不四的朋友,在课堂上有没有认真听讲,书包里有没有和学习无关的东西
知道有一个带锁的日记本,妈妈就会趁着朋友不在家的功夫多翻偷窥,知道新交了一个学习不好的朋友,也会大吵大闹地要求远离和绝交…
直到后来大学毕业,也找了工作,妈妈的控制欲依然还在
朋友想留在市里边工作,妈妈觉得市里边不如回到县上发展,离家近,也照样有发展前途
朋友拒绝了
妈妈就在电话那边又是哭又是闹,不停地列举过去二十多年的辛苦养育、还有数不清的牺牲与付出
为了逃离妈妈的掌控,朋友也一气之下跑到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地方工作
在那里,她和室友住着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出租屋,本以为就此自由,也可以过上一段自由自在的人生
不曾想,妈妈不知道在哪里打听到了她的位置,然后还亲自找到了出租屋
而母女俩时隔一年的再次相聚,妈妈开口的第一句话也是“看看你的刘海像什么?额头上的两根须,跟鲶鱼一样,真是丑死了”
为了让朋友跟她回到老家工作,还自作主张地拿手机给领导发去了辞职的信息
一瞬间,朋友得知真相后,直接拿剪刀把刘海咔咔几下剪齐,然后又把家里能砸的都砸光、能扔的也都扔得满地都是
看着朋友那发疯般的模样,妈妈还在一旁不解,她仍然觉得“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可事实上,父母无孔不入的爱有时候恰恰是子女一次次窒息、和崩溃的催化剂
特别是那些拼了命,也要逃离原生家庭掌控的子女,往往都是拥有着被不停打压、控制、还有威胁的童年阴影
如果一段成长、一个家庭是充满爱而温暖的,那孩子怎么会舍得离开如此温暖的家呢
所以,爱孩子看似简单,实则一点都不容易,特别是如何把孩子爱好爱对,又如何让孩子能感受得到爱,这可是一条不简单的路
唯有多一些理解、包容、开明,还有凡事多问一问孩子的意见,在充盈的爱与尊重下,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那么,关于爱孩子里的一些“危险”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