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力量是推动儿童社会心理服务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
更新时间:2025-03-30 22:43 浏览量:4
2025年第6期 | 总第6期 | 儿童福利专题
公益慈善力量是推动儿童社会心理服务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
2025年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自贡市举行。大会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和华夏时报社主办。涉及公益慈善领域的“善举凝心”研讨会作为大会“国心论健”的重要专题,探讨了公益慈善助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经验模式和未来趋势。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多部门多方面,需要建立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机制。公益慈善应通过搭建平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建设,构建跨部门跨学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体系开发,借助信息化手段突破地域与资源限制,探索创新社会心理服务的智能筛查、危机预警和远程干预模式。
热点微评
公益慈善参与社会心理服务迄今大体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萌芽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主要开展志愿者陪伴、心理健康讲座等服务;探索期(2002年-2015年左右),多项政策出台逐步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框架,公益项目向人才培养、知识宣传及远程咨询等更加规范且多样的服务探索;发展期(2016年至今),则逐步联动各方资源创新探索专业系统多方协同的服务。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有效模式。在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公益慈善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覆盖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全链条。在促进预防、监测预警、干预治疗、康复回归等环节均有涉及,并探索出了学校授课、社区预警、同辈陪伴、远程咨询等多种有效方式。
聚焦预防环节面向全体儿童。最常见的服务是根据儿童年龄段、在学校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及体育美育等课程,例如,日慈基金会的“心灵魔法学院”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以提升其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敦和基金会的“美好足球”项目将足球教育与积极心理学融合,通过体育教育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
重视儿童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家庭互动不良、教育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以及社会交往不足等是导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的“抑路前行”项目通过亲子训练营、同伴支持营、家长社群及陪伴者计划等方式改善了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英国救助儿童会通过正向教养系列课程指导家长与儿童建立健康稳固的亲子关系。
注重人才赋能和知识产品研发。儿童社会心理服务公益项目都非常重视知识产品开发和一线人员赋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青心向荣”项目关注学校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问题,“凤凰网&志玲姐姐‘护童计划’之心玲守护青少年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则开发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并为一线儿童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公益培训。
推动平台搭建促进体系化建设。公益项目利用灵活多变特点,积极联动各方搭建平台,推动资源聚合协同服务。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向阳而生”项目打造了国内首个心理健康公益产品共建共享的平台,通过项目资助、能力建设、行业研究、政府与公众倡导等公益行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建设。
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不可或缺并应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链接
1.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自贡举行
2.为儿童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抑路前行”公益项目
3.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共建“向阳而生”项目
4.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心灵魔法学院”项目
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心灵魔法学院”项目
关于社会政策观察
社会政策观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发的服务政府和社会的产品,由关注热点、热点微评、相关链接三个模块组成,侧重关注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四个领域,旨在倡导从实践中求破解热点难点之道,传播典范案例,推动实践与政策创新。
关于儿童中心
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和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政策和行动研究、政策倡导、公益项目评估、公益项目咨询、公益项目运作、专业培训等,为政府、慈善组织、学术机构提供儿童福利与保护、医疗与健康、教育与发展等领域咨询和评估服务,推动多方参与和通力合作,促成社会慈善资源与儿童需求有效对接,推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文章来源:儿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