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拖延≠懒惰!孩子做作业磨蹭的表现下,分析被忽视的成长需求

更新时间:2025-03-30 12:56  浏览量:3

孩子到了六七岁以后,我们会发现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随叫随到”。尤其上了小学以后,让他写作业、帮忙干个什么事儿,会显得拖拖塌塌、慢吞吞的。

孩子写作业时慢腾腾的,我问过他,“你为什么磨磨蹭蹭?”

有时候,孩子说:“不想做。”

有时候,孩子说:“我不会做。”

一开始听孩子这么说,我还挺生气的。这是他的作业,他不想做谁做?再说作业不会做,不是可以问吗?(情绪化时,不适合亲子沟通

因为这事儿跟孩子发过几次脾气以后,我发现这并不能让孩子有什么直接的改变。

我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一个方法跟孩子说:“如果你现在不想做作业,你可以直接跟我说,我们先玩10分钟,然后再做作业。”(选择放权,增强孩子自主决策的体验

“如果你遇到不会的题可以先跳过,作业都做完了之后,妈妈和你一起思考这个问题。”(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不用怕,他不是一个人,而且办法总比问题多

开始时孩子对于我的变化还有点儿小心翼翼的,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孩子才知道妈妈真的变了,慢慢的开始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亲子信任建立的过程

当然在和孩子思考不会的题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讲了两三遍还是听不懂就发脾气。那样也会让孩子害怕,变得胆小。(别让坏情绪摧毁还不稳固的信任之桥

显然这样和孩子好好说话的方式,更能够影响孩子的行为。

另外在孩子出现拖沓情况的时候,我们也要观察:

01 是不是作业太多了,让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这时候我们就要反思和观察,如何给孩子的学习做一些精简的工作。比如削减一些兴趣班、辅导班,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

02 削减“完美结果”带来的结果导向。

在发现孩子做错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

“这么简单的题还能错?”

“类似的题不是刚讲过吗?怎么还错?”

严厉的批评和质问下,很容易让孩子因为没有达到完美的结果而产生焦虑。而孩子也会因为害怕自己不能够做出完美的结果,而在行动上产生拖延。

因此,我们应该多些温柔的引导,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代替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03 反思养育过程中是否自己越了界限?

6~10岁的孩子,当他们面对父母的“控制时”,不敢直接的反抗,就会用消极的行为来“软对抗”。

比方说当父母要求他们写作业,但他们想玩。因为害怕提出自己不想写作业,被批评。所以用行动上的消极来对抗父母,维护自我边界。

04 和孩子的认知偏差。

为什么大人会抓紧时间做事情?

因为我们知道时间是自己的,我们所拖延的时间,都是在消耗自己做其他事情的时间。

但是这种认知,是大人在长期的经历中总结和体会出来的。

而孩子因为他对时间概念模糊,又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更注重现在自己面对的事情,和此刻自己的感受。

因此,提高孩子的认知,比批评孩子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05 溺爱下的孩子逐渐形成的依赖性。

对于溺爱家长的包办行为,孩子逐渐形成过度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做或者做不好时也没有关系,因为有父母兜底。这也间接体现了孩子的责任感缺失。

所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而面对生活上孩子拖拉,不愿意帮忙,我会采取先装可怜,“妈妈好累呀,你能帮帮我吗?”然后逐渐提升孩子的家庭责任认知。

孩子的成长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而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适时的引导和支持。管孩子并非是束缚孩子,而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拥有走向独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