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屏幕依赖
更新时间:2025-03-29 12:27 浏览量:5
大家是否对这一幕场景格外熟悉:一群朋友围坐一桌,十有八九个都在看手机,手机屏幕都亮着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家长和学校都要参与其中,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在这一天,让孩子们去体验真实世界。
当被媒体问及“您自己有尝试过息屏24小时吗”,姚明坦言,曾经试过,而且那个煎熬焦虑的过程令他记忆犹新。
“息屏24小时”的建议,唤醒了人们对使用电子设备“触屏”的自我审视。
当前科技日新月异,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诸多电子产品早就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的“低头族”也由此而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如今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在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难免不受到来自电子产品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亮屏”时间过长。根据2023年《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九成青少年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又据中国儿童中心近年报告,6-12岁未成年人日均使用电子设备达3.2小时之多。这数字远远超出国家卫健委给出关于青少年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最佳为15分钟的权威建议。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已经造成了许多青少年出现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与体能素质受到伤害等不良后果。视力变差、颈椎疼痛、睡眠质量不好,“小眼镜”等现象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还有的青少年因为深度沉迷其中,直接影响了他们面对面与人沟通交流的社交能力。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有利有弊。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性能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提供生活便利、推进社会电子信息化的同时,也恰好成了孕育“电子设备依赖症”的土壤与温床。
商家利益驱使。内容生产企业过度逐利,至于小孩的钱——总比大人更好骗些。各种华丽炫目的网络娱乐产品就像糖衣炮弹一样经过专门定制,打向了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群体身上。
家庭监管不足。青少年时期,正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探索心理的时候,而本来最能帮助引导他们的父母,却偏偏受困于繁忙工作中,疏忽了对孩子的监管。更何况,很多家长一有空,自己都拿着手机看短剧短视频,又如何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
电子教学频繁。在学校,对电子设备的应用也是很广泛,不少学校老师往往依赖电子设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甚至要求学生用电子设备完成作业,无形中更是为青少年过度“触屏”提供了巨大便利。
“息屏24小时”与其说是一份建议,不如该说是一项长期的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联合行动。我们要让青少年都能够努力成为身心与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强。
家长和学校都责无旁贷。家长要率先行动,放下手机,多多陪伴孩子。家校还要密切配合,携手健全沟通机制,避免出现“相互都以为对方会尽到责任”的情况。学校方面还需要不断去优化教学课程、课余活动设计,探索采用激励手段,引导增强青少年自主投身学业、体育锻炼的兴趣。
此外,在这个监督引导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深化应用例如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弥补人力上的不足,切实从软硬件两方面严防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
但,成长终究还是要靠青少年自己,未来也属于青少年自己。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本应成为辅助青少年迈向光明未来的效率利器,而绝不能是,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束缚枷锁。广大青少年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做电子产品的操控者而不是沦为“奴隶者”。
奔向未来,不妨就从眼下尝试息屏1小时、2小时、3小时……开始。正如姚明说的,“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一下24小时,看看自己能在电子产品以外获得哪些体验和收获。”
要知道,真正的强者,不是被电子产品牵着鼻子走,而是会懂得摆脱电子屏幕依赖的人。
(文/景宜)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