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东亚小孩内耗严重的最大原因,它排第一

更新时间:2025-03-28 12:01  浏览量:4

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容易着急的人吗?比如:

事情才刚开始做,就急着想要一个结果,总是忍不住逼自己或者催别人加快速度;

手头上正在做的这件事还没有完成,就想着接下来的事情要怎么安排了;

觉得只做一件事效率太低,一边看网络视频一边写论文,总是静不下心;

看任何影视剧都要开2倍速,看了开头就想直接跳到大结局;

一遇到问题就慌乱不已,生怕出点什么错,结果越着急越容易搞砸……

如果你经常陷入这种状态,那一定要警惕起来。

着急的背后,其实是“怕”——

比起渴望拥有一些东西,更恐惧面对一些东西,比如悬而未决的焦虑感、求而不得的期待感……

被恐惧心理驱赶着的人,无法专注于该做的事,所以越着急,越容易拖延、摆烂、搞砸。

就像我刚开始写作第一年,经常被拒稿,总追着编辑问:“稿子看了吗?为什么不合适?”

编辑对我说:“比起催我,你不如好好看看自己的稿子,跟你说过的问题一个都没改好。”

我这才羞愧地意识到:由于太害怕被拒稿,我沉浸在恐惧里不断内耗,没有好好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急着要一个好的结果。

因为害怕而着急的人,要么在错的地方用力过猛,要么陷入无能为力的自责中,每天充满负能量,活得很紧绷。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生活中,我们尤其要懂得:

事缓则圆。

当你能接纳生活中的无序和不确定感,学会以退为进,允许一切发生,就会少很多焦虑和内耗,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掉着急的习惯,收获平和的心态呢?

今天,壹心理就来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过度着急

会不断吞噬一个人的能量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年幼的派与家人乘船渡海,全家遭遇海难,他逃到小船上活了下来。

起初,他非常慌乱。明明船上有很多压缩饼干和罐头,实在不行也可以通过吃老鼠、鱼等充饥,但他没有做出任何自救的努力。

他只是心急如焚地拷问内心,祈求神明指引,而这些行为只会加速他的死亡。

直到几天后,他发现了木筏中的《求生手册》,其中一条是:

做好当下能做的每一件事

这句话使他冷静下来,观察现状、搜集淡水、钓鱼充饥,并最终撑过227天的漂流,顺利获救。

人在着急的状态下,尤其容易被焦虑绑架:

恨不得马上把事情办成,一旦要花时间等,就感到度日如年、神经紧绷、心神不宁;

习惯提前焦虑,还没开始就操心“失败怎么办”,连睡觉都唉声叹气、眉头紧皱;

反复想到坏的结果,冷静不下来,注意力全放在纠结和内耗上,没力气改善真正的问题……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问题就在那里,你急也好,冷静也好,它都不会产生变化。”

事情不会因为焦虑就发生改变,但会让我们在担忧、恐慌的状态下度过每一分每一秒。

这种急切感是非适应性的,是由于产生了恐惧心理,而又缺少规划、目标模糊,很难转化为改善现状的有效行动。

而适应性的“急切”,其实可以转化成有效行动。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开始自救后,为了不被老虎吃掉,主动驯服了老虎,虽然整个过程凶险无比,但他能沉着冷静地专注解决目前的难题。

为什么有些心急可以带来好的改善,有些心急只会消耗一个人呢?

关键在于:这份急切是否能帮助我们认清及接受现状。

如果是在“不敢认清当下处境”的情况下着急行动,往往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朋友干了12年的公司破产倒闭了,她怕找不到工作就疯狂海投简历,结果只应聘到销售岗位。

她知道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高学历,再等等肯定有更好的机会,但她害怕再等下去,连一份像样点儿的工作都找不到。

于是她不敢停下来,白天做销售、晚上开网约车,还挤出时间继续面试其他工作。

半年后,她的身体累坏了,心理也出了问题,每天焦虑到失眠、食欲不振、提不起劲。

而她当初一起丢掉工作的同事,用一个月时间休养生息、等待机会,后来被一家很稳定的企业聘用,身心状况也非常良好。

同事的经历让朋友又陷入了内耗中:

“我是不是做错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现在就是得不偿失,活该!”

心理学研究表明:急躁者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反复纠结过去的失误或未来的风险。

而长期陷入着急的情绪漩涡,会侵蚀一个人的内在稳定:

1、可能会升级为“广泛性焦虑”。

比如对未发生的事过度担忧;因长期达不到目标而自我否定。

2、自我价值感崩塌。

急于求成容易让事情搞砸,导致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为什么总做不好”,从而形成“努力无效”的习得性无助。

3、情绪传染引发家庭矛盾

急躁者易将压力转嫁给身边人,很容易破坏关系。

例如,父母催促孩子做各种事情时,容易情绪失控。

着急时,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1、缺乏自信心,怕自己做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害怕问题本身,而是害怕面对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而这和一个人的“低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够充分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信念。

比如,你相信自己能完成一件事,即使准备不够充分,你也不会逃避,而是积极筹备资源,耐心解决问题。

而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遇到瓶颈,就会对内心的无力感产生恐惧,觉得怎么做都没用。

2、经历创伤后的一种应激反应

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在一次电击实验中发现:小白鼠越害怕被电击,就越快速按动按钮,试图逃出去。

即使按了很多次都没用,小白鼠也不会找其他生路,因为它太害怕了,恐惧使它只能遵循最低级的本能和习惯。

很多容易犯急、沉不住气、性情浮躁的人,都有过从小被“吓”到大的经历。比如:

“再不快点走,我就把你丢下,让坏人抓走!”

“磨磨蹭蹭干什么,快吃,不然长不高!”

“一点小事都干不好,以后你指定没出息!”

从小被吓大的人,容易对外界没有信任感,生怕晚一秒就会发生可怕的事。

这种情况下的“急”,其实是受惊后的应激反应,长时间处在应激状态下,人会因为耗费太多能量而感到身心俱疲。

3、先天气质比较急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切斯教授和托马斯教授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如果一个孩子对外界刺激天生敏感、适应时间短、反应又大,就可能是个“急性子”,天生风风火火慢不下来,一被刺激就容易“炸”。

如果父母也没耐心教育,没能做好引导,孩子就很难发展出正确的自我认知。

就像我身边的一些急性子朋友,一犯急就后悔:

“我当时真不该那么急。”

“我真讨厌自己的这种性格。”

当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急性子,难以和自己的先天气质和解,自我成长也会充满阻力。

4、害怕不好的眼光和评价

这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

心理学家科特勒(Cottrell)认为:当我们过度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不好的评价,就会感到不安、紧张和压力,而产生“受评忧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

受评忧虑,常在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评估或可能被批评时出现。比如:

我们本来悠哉悠哉地走着路,突然意识到有人正盯着我们,就会情不自禁走快一点;

本来有条不紊地和同事讨论着工作,领导突然进来旁听,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提高声量。

受评忧虑使我们的关注点,从“此刻我该做什么”转移到“搞砸了旁人会怎么看我”。

反复揣测他人想法会让我们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导致注意力分散、决策困难,形成“害怕评价→做不好事→更害怕”的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着急情绪

培养“事缓则圆”的心态?

在这里,我会建议大家早日培养“事缓则圆”的心态。

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万物有不同的形态,允许任何事情有不同的结局。

就像余华写的:“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那么,具体要如何做呢?

1、区分“真实的威胁”与“想象的威胁”

其实我们担心的事情,有80%都不会发生。

有时候太着急害怕,是我们的“灾难化思维”导致的。

因此,学会区分“真实的威胁”与“想象的威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焦虑。

真实的威胁:“明天要交报告,但数据还没整理完。”想象的威胁:“如果交不上,领导会认为我无能,年底会被裁员,全家陷入经济危机……”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理性干预,将大脑从“情绪脑”切换到“理性脑”,更客观地判断事实,做出合理的应对行动。

2、从“急迫感”到“节奏感”,重构时间观念

对任务和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可以有效对抗“碎片化焦虑”。

你可以将时间划分为“专注块”(90分钟)+“缓冲块”(15-30分钟)。

比如:上午9:00-10:30写报告(专注块),10:30-11:00处理邮件(缓冲块)。下午及其他时间段的安排,以此类推。

这样可以增加你对事情的掌控感,从而培养自信心,获得安全感。

3、练习自我接纳和自我关怀,允许一切不完美

在情绪上,用接纳代替“压迫”。

就算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不要过度苛责自己,可以在内心告诉自己:

“我周末都在加班,已经尽力了,我可以周一再向领导提出优化方案。”

试着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例如急迫时自问:

“如果好友处于这种情况,我会如何安慰TA?”

“我肯定不会责备TA,我会让TA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

所谓的成熟,是承认自己只是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而且就算搞砸了,人生也不会因此完蛋。

4、和着急的情绪和平共处,将它从敌人转变为盟友。

前面提到,有些人的先天气质就是“着急型”,或者因为各种因素,很难一时改掉这个习惯。

你可以试着不再抗拒它,采用“RAIN四步法”,挖掘一下它的正向作用:

识别(Recognize):“我注意到自己正在着急。”允许(Allow):“它的存在是正常的,我不必推开它。”探究(Investigate):“着急和焦虑在提醒我需要做什么?”滋养(Nurture):“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会照顾好自己。”

着急的存在,或许不是故意要干扰你的生活,而是提醒你关注事情的优先级、激活潜能、关爱自己。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节奏里,所以不要急、不要怕、不要慌。

耕耘和收获不会在同一季节到来,生命中的暗潮也只是暂时的。

只要我们放慢脚步、坚守本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记住,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人生的花就开在哪里。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参考文献:1.[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王磊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韩许高.全脑养育.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