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岁女童确诊糖尿病,血糖值竟飙升三倍!以为多饮多食是多长身体
更新时间:2025-03-27 14:54 浏览量:3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2023 年第 103 卷第 12 期,关于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 年第 30 卷第 5 期,儿童 1 型糖尿病诊疗指南
3. 《内分泌代谢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学军
4. 《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 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能吃能喝,精神头也不错,说明长得好。可你知道吗?
当孩子突然出现异常的“饭量暴增”“口渴难忍”,并且体重反而下降时,这可能并不是“长身体”,而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儿童糖尿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我曾接诊过一个 4 岁的小姑娘,圆乎乎的脸蛋,扎着两个小辫子,看起来跟普通孩子没什么区别。她的妈妈带她来医院时,一脸疑惑地说:“医生,我家孩子最近特别能吃,也特别能喝,晚上还老是起来上厕所。
可是奇怪的是,她体重不但没增加,反而瘦了两斤。这不会是营养不良吧?”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紧,立刻安排了血糖检测。
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个小姑娘的空腹血糖高达 18.6 mmol/L,已经是正常值(3.9-6.1 mmol/L)的三倍!进一步检查后,她被确诊为 1 型糖尿病。
孩子的妈妈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糖尿病不是老年人才会得吗?她才 4 岁啊!”这其实是很多人的误区,儿童糖尿病,尤其是 1 型糖尿病,并不罕见,而且往往发现得太晚,导致病情严重。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多了”才会得,但 1 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吃糖,而是免疫系统“误伤”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发高血糖。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都有关系。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的研究数据,中国 14 岁以下儿童的 1 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 20 年里增长了近 3 倍,尤其是 3-6 岁的孩子,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但由于大众对儿童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很多孩子在确诊时,已经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1. 无缘无故变得特别能吃、特别能喝,但体重却不增反降
孩子总是喊饿,饭量比以前大了一倍,但体重反而下降,这是因为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
2. 频繁起夜,尿量明显增多
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身体会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孩子频繁上厕所、夜尿增多,甚至出现脱水症状。
3. 突然变得精神萎靡、容易疲劳
糖分无法进入细胞,孩子的身体“缺乏燃料”,会表现出无精打采、容易疲劳,甚至在课堂上打瞌睡。
4. 皮肤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
高血糖环境让细菌更容易繁殖,孩子可能会出现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甚至小伤口也很难愈合。
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上症状,务必尽早带他去医院做血糖检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很多家长在听到“糖尿病”三个字后,会陷入深深的焦虑,甚至认为孩子这辈子都毁了。
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管理,让孩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长大。
1. 规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1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但现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使用胰岛素泵甚至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大大降低低血糖和高血糖的风险。
2. 合理控制饮食,但并不是不能吃糖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但真正需要控制的是总碳水化合物摄入,而不是完全戒糖。
合理搭配膳食,保持均衡营养,才是关键。
3. 适量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运动可以帮助血糖更稳定,但运动方式要科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低血糖。
4. 关注心理健康,避免孩子产生自卑感
很多糖尿病儿童在学校容易被同学误解,甚至遭受歧视。
家长和老师应给予更多关怀,让孩子明白,糖尿病并不会影响他们的价值。
❌“糖尿病是富贵病,穷人家的孩子不会得”
✅糖尿病和经济条件无关,1 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统疾病,谁都可能得。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甜的”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甜食,但要计算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能过量。
❌“喝苦瓜水、吃偏方可以治愈糖尿病”
✅目前没有任何食物或偏方能治愈糖尿病,科学治疗是唯一出路。
那位 4 岁的小姑娘,在确诊后,她的妈妈一开始很崩溃,但经过医生的耐心指导,她学会了如何给孩子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监测血糖。
半年后,小姑娘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依然活泼可爱,没有因为糖尿病而影响她的童年。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误解。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可疑症状,别犹豫,早点检查,早点干预,孩子的一生都能过得很好。
多一点警觉,少一点侥幸,可能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