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印度奇葩01:粮食出口冠军与饥饿大国的魔幻体

更新时间:2025-03-26 12:22  浏览量:14

在全球饥饿指数(GHI)连续三年位列第111位的印度,2024年以2320万吨大米出口量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3%。

当国际社会对其"粮仓与饿殍并存"的魔幻现实提出质疑时,印度政府的回应依旧振振有词:"这是民主国家的自主选择。"

终于,知道全世界的政客们,无管自己玩得多脏,总是扯件“民主”外衣,原来竟是如此妙用。

简直妙不可言!

印度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25年度印度大米产量预计达1.45亿吨,出口量从2023年的1750万吨激增至2320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43%。

尽管国内粮食储备量同比下降15%,但政府仍将出口补贴提高20%,导致小麦收购价连续三年低于国际市场30%。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报告指出,印度饥饿人口增至2.1亿,儿童营养不良率攀升至42%。

更讽刺的是,该国却以"饮食消费模式可持续性全球第一"自居——

因其80%人口以素食为主,粮食消费量仅为中国的60%。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不得不澄清:"我们从未建议效仿这种建立在营养不良基础上的'可持续'。"

印度宣布其2024年GDP总量达3.85万亿美元,增速6.7%,人均GDP达2742美元(全球排名第136位)。

但,制造业占比跌破12%,服务业却贡献60%以上产值,形成"无工业化的增长"奇观。

其实大家都知道,所谓服务业是什么回事,不过也不奇怪,毕竟连牛粪都能计入GDP的国度,你还能说什么!

虽然,莫迪政府承诺的"5万亿美元GDP目标"已沦为笑谈,但他有话说,那是因卢比贬值,是对外的,再说了其增速6.7%,也是名列前茅,是不是。

还有更奇葩的,2024年印度玉米产量创纪录达2450万吨,却因乙醇生产政策导致国内供应短缺,首次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将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在每公斤19.5卢比(约合0.23美元),仅为国际价格的40%,迫使农民低价售粮以满足出口需求。

西方媒体的选择性失明:

《经济学人》在报道印度粮食出口时,着重强调"稳定全球供应链",却对其国内每天饿死300名儿童的现实避而不谈。

当被问及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时,该媒体援引印度官员的话称:"这是发展的代价。"

国际组织的妥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4年报告措辞软化:"印度在解决饥饿问题上取得渐进式进展。"

此前该机构曾因批评印度政策遭莫迪政府威胁退出《儿童权利公约》。

四、制度性失灵的恶性循环

印度50%的耕地掌握在2%的地主手中,小农经济占比高达85%。

农民协会调查显示,63%的农户年收入不足500美元,被迫低价出售粮食以偿还高利贷。

而,印度2024年《粮食安全修正案》以293票通过,将粮食储备从5000万吨削减至3000万吨,反对党议员举着比哈尔邦饿殍照片抗议,却被议长以"有碍观瞻"为由逐出会场。

印度政府计划2025年将粮食出口量提升至2500万吨,同时削减国内粮食补贴20%。

世界银行警告,若政策不变,印度儿童发育迟缓率将在2030年突破50%,造成年均GDP损失4%。

但莫迪政府仍宣称:"出口创汇是国家荣誉,饥饿问题应由慈善解决。"

印度人饥肠辘辘高喊,莫迪万岁!

当一个国家把粮食出口量看得比儿童存活率更重要时,民主就异化为少数人的狂欢。

当一个国家用民主程序合法化饥饿时,文明就走到了悬崖边缘。

在印度,这些残酷的异化正在以"民主"之名加速上演。

也许印度从始至终都不曾有过文明,谁家的文明会用手扣屁股又用手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