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书影汇|纸偶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
更新时间:2025-03-19 15:39 浏览量:14
小熊猫学木匠
笑料百出的初生熊崽
在遥远的森林里,有一家由大熊猫爷爷经营的木匠店。它的孙子兼徒弟——活泼可爱、干劲十足的“小熊猫”,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热心地帮爷爷干活。这天,它骑着摩托车四处奔波,为森林里的朋友们修理家具时,闹出了一连串令人捧腹的笑话……
在长颈鹿家,有一个腿短了一截的饭桌。为了保持饭桌四条腿的高度一致,“小熊猫”既没对其测量,也没细心地思考,而是随心所欲地把饭桌的另外三条腿锯掉一部分,但此时饭桌的四条腿仍然高度不一。随后,“小熊猫”又开始锯。最后,高腿桌变成了矮腿桌,留下长颈鹿一家伸着脖子,惊讶地面面相觑。
随后,“小熊猫”又路过大象伯伯的家。当发现大象伯伯的洗澡桶上有好几处缝隙时,“小熊猫”好心地拿来木块,随即便抡起榔头,使劲敲打木块来填补缝隙。结果,“小熊猫”用力过猛,整个木桶“哗啦”一声散架了。桶里的水瞬间涌出,流满整个屋子,“小熊猫”也被淹没在水中,狼狈不堪。
在回家找爷爷帮忙的路上,乐于助人的“小熊猫”又遇见了需要帮助的小猴子们。在帮它们修箱子的时候,它又不小心把自己钉在了箱子里面。最后,小猴子们只好将箱子抬到木匠店,爷爷将“小熊猫”救了出来……
“小熊猫”勤奋好学、敢于尝试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称赞。但它的故事也告诫我们:学艺不精可不要志得意满,虚心踏实才是进步的关键。这部动画片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欢乐源泉,也让大人们在笑声中常看常新。
独具匠心的纸偶艺术
本片的纸偶动画艺术形式是一个极大的看点。手工制作的质感和纸张特有的纹理,赋予了动画一种独特的温暖和亲切感,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和温情。
在大熊猫爷爷的木匠店背景中,爷孙俩使用的工具是由创作者通过平面绘画而成的,大熊猫爷爷的眼镜、彩色的衣服、身上的工具包,则是由不同颜色的纸张折叠、裁剪而成的立体纸偶。二维与三维空间的混合运用,让画面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感,动画片中的形象跃然纸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层次感。不难想象,大熊猫、长颈鹿、大象这些如此生动的形象,在那个年代一定是“网红”级别的动物,吸引无数观众的目光与喜爱......这种艺术形式既是对传统手工艺的致敬,也是对动画创作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纸偶动画片大多采用定格动画(Stop-motion)技术,赋予了角色独特的节奏感和生命力,并巧妙利用关节设计,夸张地表现出角色的动作。例如在修补水桶一幕中,“小熊猫”淹在水里,四肢不停摆动,扑通游泳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而“小熊猫”骑摩托左看右瞧,神情灵动的模样,更是让人捧腹。长颈鹿妈妈眯着眼睛、弯着脖子吐槽它“去耍杂技应该还不错”的对话,也为剧情增添了满满的幽默感……
此外,影片的台词设计精简有趣,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比如,在修桌子腿一幕中,“小熊猫”趴到桌子下,看了看说道:“是一条腿短了。”而长颈鹿却随口反驳道:“不,是三条腿长了。”多有趣呀!这一幕巧妙地揭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视角下的认知差异。在结尾,“小熊猫”从自己制作的椅子上摔下来,爷爷意味深长地说:“小熊猫,这一跤可摔疼了吧?”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是对“小熊猫”莽撞行为的温和提醒,也暗含了其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与教训的深刻反思。
童年记忆里的欢快歌谣
由于纸偶本身的动作较为简单,片中的歌谣成了锦上添花的叙事工具。为丝滑地转场,在每一个新角色出场前,都会有一小段歌谣交代这个角色正在做的事或是它的身份。
一开篇,“小熊猫”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嚓嚓嚓嚓刨花飞,刨花飞,沙沙沙沙大锯响,大锯响。我是快乐的小木匠,小木匠,嗨!嗨!快乐的小木匠......”多次重复的拟声词,使得歌谣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充满画面感,同时也交代了“小熊猫”木匠的身份。
当镜头转向大象伯伯洗澡时,场景中又响起“淋淋水,水淋淋,哗啦啦啦~天天淋,天天净,波咯咯咯~洗澡真开心啊!洗澡真开心!哗啦啦啦~”的歌谣。“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桃子;好多好多好多桃子,放进放进放进箱子。”一听到这里,就知道是爱吃桃子的猴子出场了,这些歌词既有趣又富有辨识度。
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即使多年后,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还能勾起当年观众的儿时回忆,画面感满满。同时,简单易懂的情节也向新生一代传递了“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的道理——真正有能力与智慧的人,往往低调内敛,而半懂不懂的人却容易张扬自满。
导演介绍
周克勤,中国著名动画人,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
1962年7月,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
1962年9月,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历任动画、动画设计、导演。
1989年3月,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
1991年12月至2006年7月,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和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
周克勤曾导演拍摄《长在屋里的竹笋》《熊猫百货商店》《猴子捞月》《小熊猫学木匠》《水鹿》《葫芦兄弟》等10多部动画片。其中,《猴子捞月》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1982年8月获加拿大第六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1987年5月获保加利亚第四届卡布洛沃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