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焦虑:曝光一个隐秘事实|有些家庭教育失能已近30年
更新时间:2025-03-13 14:16 浏览量:17
高中“双休”焦虑:曝光一个隐秘事实|有些家庭教育失能已近30年
自古以来,在国人的家庭教育观里,从行动上总会有两件事:一是“养”,二是“育”。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近50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也在逐渐变化。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不像经济那样在慢慢变好,很多家庭在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慢慢放弃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好的东西,慢慢进入了违背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的死胡同,而不可回头了。
直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是用“养着他、惯着他、溺着他、爱着他、随着他、顾着他、顺着他、哄着他、骗着他......”的方式来“养”;用“随其任性、顺其自然、任其发展;推向学校、购买陪护、选择补习、知识付费、贵族圈养”等方式来“育”。
家庭基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哪怕是最简单的“陪伴与交流”也成为孩子们的“渴望”。家庭失去了“谦虚恭敬、公共道德、知识资源;家庭认同的价值观,如诚实、尊重他人、勤劳、自律;言传身教;社会实践;正面交流;有效沟通;共同成长”的教育本真。
在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学习上、能力上、行为上、知识上、素质上的哪怕一点点问题,都无法面对,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学校教育这个可视的场域。
日前,我们的教育部长说“家长不能用农耕思维来认识高中‘双休’......”其实,在家庭教育的现实场景里,很多家庭连古老的“农耕思维”都没有了,如果有农耕时期的家庭教育观对待学生的成长,并随着时代发展将其进一步改造到现代家庭,是一件多么理想的事啊!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家庭教育已经事实性失能近30年 ,30年时间就是一辈人还多一些。这样的家庭教育“失能”也是上一辈人的结果。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包括国家制度(独生子女的诞生)、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异、即时利益追求等等。
导致家庭教育在当代社会中不能有效承担应有的责任,90%的家庭教育功能已事实性地被其他系统(如学校、培训机构、互联网等)取代或挤压,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逐渐模糊。
1、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外包已是事实。学校成为孩子成长的核心承包“商”,“孩子成长的一切都是学校的责任;一切孩子成长的事都向学校索取”;孩子一旦走出学校,便直接进行第二承包商“转移”,到课后班、补习班、训练馆、操作室乃至网络平台,家长就是一位“教育监察”而非“教育参与人”。
2、教育价值观传递断裂
50多年以前,中国家庭的传统家风依然左右着孩子的行为、观念、思想,家庭伦理道德很容易反映到社会层面,家父母不允许的事,一定不会出现在社会层面。否则,家庭就会感到羞耻,孩子会感到无耻。这个传统在经济开放的热潮中像一片云被吹散,变得无影无踪。很多家庭少有价值观,更缺家风、家训,其功能更无从谈起,父辈、子辈间的价值冲突变成无法言说的深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就局限于物质成功,如升学、升官、挣大钱,道德就一文不值了。所以,孩子的人格不会完善、情感就会缺失、社会责任感就是丧失。
3.情感支持缺失
如今,有些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已被数字取代。孩子的成绩单成为家长的晴雨表,孩子放学时间成为家长的唯一牵挂;孩子的补课费、补课时间、晚自习、吃饭、睡觉、起床这些数字化的格局无法打破,只有电话铃声才能震醒片刻情感。原因是没有时间建立、稳定情感,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高发。
4.生活教育空白
当前,家长唯一关注的就是学业,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技能无法尝试和掌握,最基本的家庭生活样态不能享受。孩子在家庭中成为最特殊的人、最独特的人、最高度保护的人,就是不能成为家庭中的一般人。孩子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压力就会越大,抗挫能力越下降,所谓“高分低能”就是这样产生的,更可悲的是“低分无能”了。
5.孩子道德沦丧折射
就如近期“尿上餐桌”事件,孩子的道德已经湮没沦丧到“兽性”,连“小猫”都知道尿尿要避人,要“埋起来”,有些孩子的道德水准变得不如猫狗了。其中的根源肯定怨不得学校教育,也肯定是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反映。“一泡尿”是家庭教育缺位的社会性表达;“一泡尿”也是家庭教育给社会交上的一份最真实的成绩单。
家庭教育“失能”的根源复杂而多维。如家庭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计划生育导致的独生子女教育异化性反射、城市化家庭关系的物理分离、教育体制挤压效应、教育产业化、资本介入教育、家庭话语权被稀释、功利主义盛行等等。
家庭教育失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落后”是家庭教育观念未与时俱进。现实中,家庭已经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已经将其踩在脚下了。
“失能”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性瘫痪。如今,虽然很多家庭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焦虑感在于难以在现有社会结构中找到解决方案。
有可能解决的方向:
1. 国家利用刚性政策倒逼家庭承担责任。如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正在进行中......
2.家庭教育观念的快速转变。家庭植入有特征的、个性的、文化的家风和家训。
3. 重建亲子关系。以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联结为核心,非功利性、非指标化的建立真实生活场景里的情感关怀氛围;家长重新定位角色,从“教育监察员”转向“亲子陪伴者”。
对“家庭教育失能”的批判,本意是对我国经济社会里,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家庭功能异化的反思。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更需要超越家庭层面,从社会系统重构角度,促进家庭文化的复兴,通过家庭文化滋养社会文化,促进教育变知识传递为生命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