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20《雾在哪里》教学反思(三篇供参考)
更新时间:2024-10-12 02:25 浏览量:13
20《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是一则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把雾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本文让孩子们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感受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认知特征。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本课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 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课的教学我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给同学听,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来理解文章中雾把东西藏起来时的情景,以及雾散后的情景。在此基础上配合幻灯片图片展示,更加清晰直观。这样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效果不错。
二、成功之处:
1.在激趣导入的环节,我通过一个小谜语“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飘飘,日出慢慢散”,让同学们猜一猜,从而引出“雾”,让孩子们感知雾的特点。然后趁热打铁,播放一些雾的图片,带孩子们进入雾的情境当中。
2.在指导阅读时,我充分利用课上的师生互动多层次进行阅读的指导。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读对于理解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范读、指生读、师生合作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雾的淘气。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课上,我根据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三、不足之处:
1.在读书环节时,个别学生没有端起书本,姿势不端,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写字的指导,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进行书写,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2.课上,讲到“岸”和“暗”这两个同音字时,虽说清楚了读音的相同之处,但对于形旁边表义这个特点却没有深入讲解。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教学效果: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在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引导学生找课文中语言来说,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
二.成功之处:在设计时全文围绕“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要么“淘气”,雾要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 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填空,三次填空看起来内容相同,其实所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内容都紧扣教材。(淘气的雾把大海了起来。)学生通过填空发现原来雾每把一样东西藏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他们会边填空,边想象。这样通过填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另外,在生字教学上,因为“藏”是重点,它贯穿全文,教学时我作了重点指导。其他的生字我都采用了随文识字,通过学生的发现来说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边看板书,边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了雾中、雾后会出现两种不同情况。
三.不足之处:容量大,对关键的词语理解不深,对写字的指导不到位,有蜻蜓点水之嫌。
四.改进措施: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指导仍是关键,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的教学要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根据要求画出重点句子,通过想象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来理解文章中雾把东西藏起来时的情景,以及雾散后的情景。同时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一些词语的用法,比如“连同”“甚至”等。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我想:我在上《雾在哪里》一课时,许多方面的训练都能追求“实而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施教下来,效果不错。
一、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语言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引导学生找课文中语言来说,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
不足之处: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个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