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电影《哪吒》之问:传统文化在魔童的呐喊中重生还是消亡?

更新时间:2025-02-24 21:35  浏览量:1

冲破137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唯一一部亚洲电影。上映近一月,吒儿的势头并未减弱,仍在持续刷新自己的纪录。当观众们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台词热血沸腾时,一场由“哪吒现象”引发的关于文化认知的争论,也正愈演愈烈。

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新的声音:“这部作品将传统神话中的正义化身重塑为魔童,将严肃的神仙体系娱乐化,看似创新,实则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消解。”对传统神话的改编早已不是新话题,究竟是让经典“活起来”的创新,还是消解文化根基的危机?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多方,尝试为这场电影工业狂欢背后折射出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表达之间的矛盾给出解答。

自刎与呐喊:哪吒改编是再创经典还是文化消解?

哪吒的故事并非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早在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美影)出品的《哪吒闹海》中,那个白衣少年横剑向天,以一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撕裂了银幕。这一刎,割开的不仅是哪吒的肉身,更在父权、神权上划下一道阴影。自戕式的决绝、“向死而生”的反抗,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四十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魔童降世》)里,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被重新定义,有了新的形象与个性。他高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嬉笑怒骂间完成对“天命”的反抗。当敖丙从宿敌变为挚友,当李靖从迂腐的严父化身开明的慈父。在今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魔童闹海》)中,甚至连“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核心情节也被改编为受殷夫人的死亡打击而冲破“穿心咒”撕裂身体。这一系列的改编,被不少观影者批评为“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消解”。

观影者草莓对此给出解释:“画风确实震撼。但粗俗的笑点让人感到不适,哪吒只身打遍妖魔,个人英雄主义浓厚,全靠怒吼、金句和主角光环呈现视觉爽点,以及看腻了的‘亲情牌’。如果我的孩子对哪吒形象的认知是这个版本,那未免太过浅薄。”

更有网友将其类比为“职场生存指南”,哪吒需要参加“升仙考试”为敖丙获得重塑肉身的机会,申公豹就是“小镇做题家”,为家庭和出人头地忍气吞声,龙族的命运就好像“职场牛马”被压迫的现实。观影者长安花尖锐发问:“用996的思维解构神话,封神榜岂不是绩效考核表?”

也有不少父母表示担忧,认为新改编会造成幼儿、青少年的认知偏差。哪吒的“神性”被剥离,正义被解读为反派,传统符号沦为了“问题儿童”,“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从这部电影里认识哪吒”,王女士向记者表示。

也有不少观影者对哪吒魔童系列影片的改编表达了认同,称其为“国漫之光”。“太乙真人的川普很可爱,还是基于他的修炼之地在四川而做的改编;哪吒、敖丙的形象设计也很符合影片给他们的人设;甚至那些虾兵蟹将的设计都是有相应依据的,国产电影请向哪吒看齐!”咖喱丸子观影后在朋友圈留下了自己对《魔童闹海》的赞叹。

神圣还是笑料?娱乐化改编的边界之争

在传统神话体系中,神仙角色往往承载着道德教化与哲学隐喻的使命。然而在《魔童降世》中,神仙形象却被喜剧化。“这些改动虽然增添了喜剧效果,却也消解了神仙体系的文化深度。”影评人李思评价道。

多名受访专家指出,首先要明确的是,哪吒本身就是“舶来品”,而不管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本就是供市井娱乐的小说,“算不得正史”。一切大众文化产品必然与古典传统存在偏差,不管是上美影79版的《哪吒闹海》,还是央视的《哪吒传奇》,都与原本佛教中的哪吒相去甚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进一步指出,文化符号的演变本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很早开始,就已有各种神话改编了。比如国人很熟悉的白蛇,她从妖孽到义妖再到善妖的转变,正说明传统始终在流动。哪吒只是又一次改编。”

她以全家观影的经历为例,认为影片对青少年观众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我带两个孩子观看后,他们觉得无量仙翁可能是坏的,而我们普遍认为是坏的申公豹可能是好的,能够产生思考,辩证地去看,这肯定是积极的”。

在职业编剧泡泡的视角中,角色改编是非常正常的操作。她向记者分享了专业看法:“影片角色需要有看点,如果角色都按照大家熟知的去设置,那剧情走向不就都知道了吗?不只是哪吒,很多影片对角色都进行了新的诠释,不能因为它火,就对它诸多苛责。而且,首先它是一部商业片,你不能要求它像正史剧一样一板一眼。”

李思提出,他的担忧在于近年电影中审美表达的转型。“我是看上美影的《哪吒闹海》长大的,新版的哪吒审美是西化后的,很明显的一个代表就是敖光,东方美学的韵味正在消散。”

从事美术行业的小谢则持有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在哪吒魔童系列中,尤其是《魔童闹海》体现了大量的东方美学,“比如影片开始,哪吒与敖丙双手交握、玉虚宫以八卦图的形式呈现、天元鼎出现时邪恶与庄重并存的蒙古呼麦,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古典美学与数字媒介的有机融合。”

春节期间,小谢一家四口一起去观看了《魔童闹海》。“我妈妈觉得完全不是她认识的哪吒,长得太丑了,好坏也混乱。但是我爸爸觉得很不错,剧情有新意。至于形象的美丑,只是审美的区别,不能以此来定义一部电影的好坏。”

逆袭叙事:娱乐化的浅薄还是叙事逻辑的突破?

当反对者质疑改编简化人性时,支持者却从中看到了现代焦虑的投射。

反对者担忧,当“逆袭”成为标准化剧本套路(遭遇不公→黑化→觉醒→逆袭),当复杂人性被简化为正邪对立,影片实际上回避了对制度痼疾的深层追问。

职业编剧年糕坦承,商业类型片必须遵循固定节拍。“我们评价电影应该在相同的类型里对比,商业电影的结构就是这样的,不是艺术片,可以进行非线性叙事,套路和反转是票房的保障。”

在叙事逻辑上,谭佳表示,剧情的反转和“腹黑”有其积极的意义所在,但她也提出,在传统经典文本中,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都蕴含着某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西游记》以佛法为指引,追求精神的升华;《封神演义》则以儒家的圣君贤臣理念为核心,体现政治伦理与日常伦理的融合。与之相比,《魔童闹海》的改编似乎稍显低级。”

需要反思的是,正如谭佳所言,当“魔法打败魔法”的逻辑只剩下以暴制暴的狂欢,文化的厚度是否会被娱乐化消磨?

支持者们则从文化流动性方面,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们认为,哪吒从“反抗者”到“破局者”的转变,恰恰呼应了当代个体对抗命运、质疑权威的精神诉求。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文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开来表示,在他看来,新版哪吒作为商业电影,改编已属水准之上。“《魔童降世》《魔童闹海》都巧妙地将一众角色的困境与现代人的焦虑进行了巧妙嫁接,让观众在逆天改命的爽感中寻得各自的共鸣。”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启翠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它既保留了传统哪吒故事‘守护’‘反叛’的精神内核,又以现代价值观和喜剧化叙事手法,重塑主题和角色。哪吒与李靖、敖丙关系的颠覆性创新设计,超越了《封神演义》中‘反抗封建父权’和正邪对立观,某种程度上更契合礼乐制度黄金期的父慈子孝、志同道合的朋友观,也更契合人类理想的父子、朋友关系。混元珠的设定更是隐喻了善恶的辩证统一,致敬了创世神话混沌神原型,增加了叙事深度。哪吒和敖丙的对立和解,也更贴合当代青年社会处境和心理困境。可谓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间的动态平衡。”

“相比我们小时候看到哪吒剔骨还父自杀画面的震撼而言,这部动画影片通过合理地改编,传递出来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无疑是感人的,是温暖的,是正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影视人类学室副研究员宋颖说道。

票房背后:商业与文化的角力

“文化认知危机”是否真的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雷欣翰用“因果论”来看待这场争论:若将《魔童降世》视为“果”,说明我们早已处于文化认知的危机之中;若视为“因”,则高估了它的破坏力。在他看来,哪吒形象本就是俗文学中的多面符号,其“爆改”本是常态。《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本就是个惹事精,如今被贴上“魔童”标签,不过是商业市场的又一次试水。对于“误导传统文化”的指控,他付之一笑:“若一个边缘化的俗文学形象都能动摇文化根基,那传统文化恐怕早已奄奄一息”。

“任何文化传承或者文化革新都不可能指望由一部影片、一百多分钟就引发观看者的个人认知偏移。”宋颖认为此类担忧大可不必。

多名受访学者都对哪吒魔童系列的改编给予肯定。在他们看来,此次改编是成功的。从视觉效果上,影片保留神话内核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哲学可视化,神仙世界转化为技术奇观。从叙事逻辑上,影片对传统神话进行创造性解构,在保留神话故事底色的同时,赋予了现代精神活力,是神话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再生产”。

“实际上,我国对于神话故事的普及远不及西方。西方世界的孩子很早就接触到荷马史诗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较陌生,其实是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一种浪费,很是可惜。”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和民间文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柴克东认为,动画电影以一种符合幼龄儿童价值观的方式对传统故事进行加工,能够促进文化的代际传递,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他们思考不同的角色关系和社会责任,这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益的。

至于父母们担忧的认知偏差问题,宋颖和谢开来不约而同提出,这不是一部影片就能造成的,如果担心产生错误认知,家长和学校应当承担责任,作出纠偏。谢开来更直言:“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担忧。”

不可忽视的是,影片以“逆天改命”的叙事收割百亿票房,印证了市场对个体抗争叙事的集体买单。但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是否正在将文化传承异化为又一种消费主义?

宋颖提供了另一种答案:当年轻观众因为这部影片翻开《封神演义》,挖掘民俗文化、影片的精美视觉呈现让三星堆文物、博山炉、龙纹扁足鼎等文物“出圈”,商业逻辑与文化传承的共生或许正在萌芽。

当老观众仍为自刎的哪吒心潮澎湃,新观众为“魔童”的逆袭热血沸腾,两代哪吒的隔空对话,恰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缩影。文化传承的核心,从不在符号的复刻,而在精神内核的延续——无论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咆哮,还是“剔骨还父”的决绝,反抗与觉醒的火种,始终在代际间传递。

而我们,期待看到下一朵莲花的绽放。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