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哪吒130亿票房背后:广告多过剧情?观众边骂边买

更新时间:2025-02-24 18:38  浏览量:1

全网都在热议一部动画电影的“吸金神话”——截至发稿,《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30亿元,刷新国产动画纪录。但比这个数字更让人震惊的是,这部被称作“三岁影帝”的动画主角,竟悄悄接拍了超过20个品牌广告。当观众还在为哪吒逆天改命的剧情揪心时,资本市场早已为他编织了一张价值百亿的商业版图。这究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盛宴,还是一场资本游戏的狂欢?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哪吒2》的广告策略,那只能是“把广告玩成艺术”。开场5分钟的蒙牛定制动画贴片广告,不仅完美复刻了电影画风,甚至让网友自发剪辑成“番外合集”在社交平台疯传。这条广告仅在微博的播放量就突破2.1亿次,有网友戏称:“第一次主动搜广告看,因为剧情太像正片续集。”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蒙牛的合作从剧本阶段就介入,团队专门为牛奶产品设计了三条剧情线。“我们不是在硬插广告,而是让产品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内容共创”的模式显然奏效——蒙牛联名款牛奶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其中一款A2奶粉甚至创下单日销量增长200%的奇迹。有网友调侃:“哪吒喝的奶,现在我也想给孩子买。”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荣耀手机将哪吒形象植入主题皮肤和线下门店,兔头妈妈牙膏靠IP联动实现单月成交额暴涨383%,甚至连美图秀秀都推出了“变身哪吒特效”。据统计,影片片尾直接露出的合作品牌就有12个,而隐藏在水下的联名产品、营销活动更是不计其数。有业内人士估算,仅品牌授权和衍生品销售,《哪吒2》就贡献了至少30%的营收。

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观众的反应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现场。在豆瓣电影《哪吒2》的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道破玄机:“前半段以为是国产动画之光,后半段才发现是蒙牛年度营销大片。”但讽刺的是,这些被吐槽的广告反而成了爆款。京东数据显示,蒙牛哪吒IP纯牛奶上线首周销量冲破10万箱,被网友戏称为“哪吒牌营养液”。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折射出当代消费者的复杂心态。知乎上关于“如何看待《哪吒2》广告多”的讨论中,点赞最高的回答这样写道:“我们骂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那些割裂剧情的生硬植入。”确实,当哪吒在动画里捧着蒙牛真果粒痛饮,或是用奶粉泡澡的桥段出现时,弹幕上立刻炸开“导演你认真的吗?”的吐槽。但不可否认,这种“软性植入”确实比传统贴片广告更易被接受——毕竟没人会拒绝一个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广告。

更值得玩味的是Z世代的消费力。B站二创视频《用哪吒姿势喝蒙牛》播放量破百万,抖音上#哪吒同款好物挑战 话题播放量超5亿次。00后们不仅没有抗拒广告,反而热衷于模仿角色的经典动作,把“你管我啊”变成社交货币。某大学生在采访中笑称:“看完电影就去买了联名款书包,感觉自己才是真正的‘三岁影帝’。”

当正版忙着收割红利时,山寨势力早已闻风而动。在四川某夜市,售价30元的“哪吒发光手办”月销量超过2000件,卖家公然宣称“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因为随时可能下架”。更有甚者,某手游直接盗用哪吒形象做宣传,结果被光线影业告上法庭,最终赔偿80万元。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IP经济狂飙突进的今天,有人靠创新赚钱,也有人靠抄袭暴富。面对侵权乱象,光线影业亮出了“版权护城河”。他们不仅提前为462个美术形象申请著作权,还建立了国内首个动画IP法律维权团队。今年2月,四川市场监管局联合执法查获的5000件侵权周边中,有30%来自某头部电商平台的爆款店铺。正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所言:“这些山寨产品看似便宜,实则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

但维权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某小作坊老板在被查处后抱怨:“我知道这是侵权,但贴着哪吒的标签好卖啊!”这句话道出了国产IP保护的深层困境——当盗版成本仅为正版的1/10,且消费者对价格极度敏感时,光靠法律手段显然不够。有业内人士建议,或许该学学迪士尼的“微笑曲线”策略:通过高价正版产品培养消费习惯,再逐步挤压山寨市场。

《哪吒2》的商业奇迹,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中国式IP运营”的成功实验。它证明了国产动画不仅能靠情怀圈粉,更能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但硬币的另一面,过度依赖广告和衍生品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当网友发现片尾字幕里挤满品牌LOGO时,当蒙牛广告被做成“合集”播放时,这是否预示着某种危险的信号?

有位影评人犀利发问:“如果哪吒下一部要接洗发水广告,导演还会让他剃光头吗?”这个问题看似荒诞,却直指IP开发的底线——当商业逻辑压倒艺术追求,再强大的IP也会失去灵魂。相比之下,迪士尼对米老鼠形象的百年坚守,任天堂对马里奥游戏性的极致打磨,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真正范本。

站在130亿票房的巅峰,《哪吒2》既是国产动画的里程碑,也是资本游戏的风向标。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可能性,也暴露出行业急功近利的短视。或许真正的“哪吒精神”,不该只是逆天改命的爽剧,更该是守住初心、敬畏创作的匠心。毕竟,观众用钱包投票时,投的从来不只是眼前的广告,更是对一个IP未来的期待。

标签: 票房 广告 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