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821)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是富于同情的

更新时间:2025-02-24 20:08  浏览量: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我们从丰子恺先生的原文当中可以提取如下信息:

1.人类的儿童阶段(最初、蒙昧)阶段是艺术的,本来就富有同情心,能够“物我一体”,儿童的本质是艺术,万物皆备艺术家心中(儿童或儿童阶段的人类天生就是艺术家)

2.成熟后人的心灵被阻碍或消磨,失去了童真与纯粹

3.唯有聪明的人(纯粹、纯真,永葆初心)能不屈不挠,即使饱受压迫,内部仍保有可贵的心(心灵)

4.儿童阶段是人类人生的黄金时代,成年人已经失去了这“黄金时代”,可因艺术的修养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和平的世界。

材料引用了《大艺术与儿童》中的一句话,揭示了艺术与同情的关系,即艺术的本质是同情,而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心灵会受到各种阻碍和消磨,导致艺术的本能逐渐丧失。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性、艺术和成长的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1.艺术与同情:艺术是人类表达同情和情感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我们应该珍惜和培养自己的艺术本能,用艺术来传递爱和关怀。

2.成长与阻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受到各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阻碍或消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断地挑战和突破自己,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2.人性的回归:人类的本性是善良和同情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这些品质。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努力回归人性的本质,用爱和关怀来对待他人和世界。

在写作时,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如果写议论文,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对比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通过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来表达对艺术和同情的理解;如果写散文,可以通过抒情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这道作文题要求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同情和成长的关系,表达自己对人性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范文参考】:

莫让成长蒙蔽心灵的美好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眼中的世界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片云彩、每一朵小花都能引发无尽的遐想,我们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会为流浪小猫的可怜模样而落泪,为小伙伴的受伤而心急如焚。那时的我们,正如材料中所说,是艺术的,是富于同情的。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在长大的过程中,许多人却渐渐丢失了这些原本珍贵的心灵特质,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心灵的美好,令人惋惜,亦值得警醒。

我们原本是艺术的,孩提时代,我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为生活添彩,一块石头可以是神秘的宝藏,一片落叶能成为远航的小船,我们能从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中感受到美,从大自然的虫鸣鸟叫里听出旋律。我们本能地去创造、去欣赏,以最纯粹的视角去拥抱世界给予的一切艺术馈赠。可长大后呢?每日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忙碌于繁琐的工作和学业,眼中渐渐只剩下目标和任务,对身边的美变得麻木不仁。那春日绽放的花朵、冬日纷飞的雪花,不再能激起心中的涟漪,我们无暇再去驻足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场音乐会,生活的诗意被忙碌和功利一点点消磨殆尽。

我们原本也是富于同情的,小时候看到街边乞讨的老人,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想要给予帮助;会因为故事里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心哭泣,仿佛那些痛苦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变得冷漠,面对他人的困境,会犹豫,会怀疑,甚至选择视而不见。是社会的复杂让我们害怕被骗,还是那颗柔软的心在一次次碰壁后筑起了坚硬的外壳?我们在成长中,渐渐丢失了那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同情心在世俗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成长本应是一场丰富心灵、升华灵魂的旅程,可为何却成了阻碍和消磨美好心灵特质的缘由?是外界的压力、物欲的诱惑,还是内心的浮躁在作祟?我们不能任由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要努力寻回那失落的美好。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偶尔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边的晚霞,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重新唤醒内心对艺术的感知;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主动的关怀,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也能让同情心的火种再次燃烧。

人类本就拥有艺术与同情的心灵宝藏,莫让成长的风雨将它们侵蚀,让我们拂去尘埃,让心灵的美好在岁月中永远熠熠生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有一份纯净与温暖,让生活回归到充满爱与美的本真模样。

回归心灵之源,重拾艺术与同情

我们生而为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对美的向往和对同类的同情。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的磨砺,这份初心往往被渐渐遗忘。材料二中提出的观点:“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我深以为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因现实的压力,或因社会的纷繁,逐渐失去了那份原有的艺术感和同情心。

成长中的阻碍,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了我们心灵的翅膀。当我们还是孩子时,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我们的想象力是无拘无束的。我们能在一朵花中看到一个宇宙,在一滴水中发现一个世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的琐碎和压力让我们渐渐失去了这种能力。我们开始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冷漠的心态去对待他人。那份原本纯真的艺术感和同情心,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磨了。

社会的纷繁复杂,也常常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我们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成功而奋斗。我们学会了算计,学会了权衡利弊,却忘记了心中那份最原始的情感。我们忘记了如何去欣赏一朵花的美丽,如何去感受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冷漠。

然而,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就是对美的追求。只有当我们回归内心,找回那份原有的艺术感和同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艺术让我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好。同情心则让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温暖和力量。

要找回那份原有的艺术感和同情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去欣赏山川湖海的壮丽,去感受花草树木的生机。我们需要走进人群,去倾听他人的故事,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那份被遗忘的艺术感和同情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忘记自己内心的那份初心。我们要努力找回那份原有的艺术感和同情心,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指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活出真正的自我。

标签: 艺术 名校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