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丨患者背后的温情护盾
更新时间:2024-10-11 18:53 浏览量:10
本篇作者
护理三部 眼科、口腔科病房
白银伶
白银伶,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口腔科病房主管护师,多次参加医院及科室义诊、健康科普活动。
不久前,我遇到了一位刚出月子的母亲,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焦虑。她的孩子,是一个不到两月龄的小天使,不幸确诊了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作为儿童眼内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其致盲性很高,不容忽视。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孩子将面临永久性视力丧失的风险。
手术那天,孩子的哭闹让这位母亲情绪崩溃,她无助地在医院楼道里哭泣。那一刻,我意识到,除了专业的医疗护理,我们还需要给予这些患者和家属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
于是,我缓缓靠近,轻轻握住母亲颤抖的手,顺手接过了她怀里的孩子。
这位母亲止不住地抽泣,我轻轻抱住她,她声音颤抖着说:“白护士,我真的很害怕,一想到以后孩子还要遭罪,我晚上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我不再多说,只是拍拍她的背说:“其实小朋友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他们是很坚强的,你看,手术很成功,孩子肯定能健康长大。我在这里帮你哄孩子,你先回病房吃点东西,等你缓过来了再过来抱他回去。”
我的这番话仿佛成了强心针,她擦去眼泪,扶着墙壁起身走回病房。等到她再回来,我看到她的眼里重新有了希望的光彩。
然而,挑战并未结束。第二天早上八点,我刚准备下夜班时,突然被她拦住。她眼眶通红,了解情况后我才知道,早上孩子需要测量眼压和观察眼底,但吃完助眠药后,孩子经过多次尝试后仍无法入睡,她的情绪再次陷入崩溃。
我马上停下脚步对她说:“来吧,把孩子给我,我来哄,你休息一会儿。”我将孩子从她的怀抱中接过,仿佛是承接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我一边拍背,一边哼唱着摇篮曲,半个小时后,孩子总算入睡,并且顺利完成了检查。一看时间,已到了九点半,虽然我身体疲惫至极,但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后来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我最常叮嘱大家的事情,就是让同学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有充分的同理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和家属,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哪怕当下他们的情绪很激动,我们也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包容心,用语言和实际行动去为他们解决问题,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努力做一名优秀温暖的护士。
正是这次经历,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思考如何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此类患儿的治疗体验、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调整患儿的睡眠时间,优化测量眼压和眼底观察的时机。
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发现,通过剥夺部分睡眠并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在测量过程中的配合度,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也能够为家长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后来,那名患儿术后眼部恢复情况良好,经评估达到了出院条件。出院那天,孩子妈妈泪流满面,离开前特意找到我说:“白护士,真心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没有您的陪伴与鼓励,我真的难以想象自己能坚持下来。”
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这不仅是对我最真心的感谢,更是对我努力工作的认可,也是面对先天性青光眼的挑战时,医护共同努力的一个温馨注脚。
最后,真心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怀揣着爱与责任,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心声。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尽力诊治每一位眼部疾病的患儿,共同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医学人文点评
孩子生病时,牵动着父母的心,更何况是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婴儿。文中初为人母的妈妈,面临着无助、沮丧等等扑面而来的压力与情绪。
临床工作,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患者和家属尤其需要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本文中的护士与患儿母亲积极语言沟通,并有效运用肢体语言给予帮助和支持,促进了医患有效沟通,达到了满意的沟通效果,用行动诠释着医学的本质: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点评人:冯月亮
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护师、科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