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成就了《哪吒2》?
更新时间:2025-02-24 19:41 浏览量:1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自大年初一上映以来,票房一路狂飙,已登上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榜首!
《哪吒2》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突破百亿的佳绩,更通过多维度融合传统与现代,在文化内核、表现形式、技术应用及IP价值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成功转化与鲜活表达。
现代审美呈现传统文化元素
《哪吒2》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影片从多个维度出发,将传统文化要素同现代审美、科技融合起来,营造出独特的“新国风”。
传统美学的现代重构。影片一开头的“混沌星云”场景中,粒子运动呈现出东方美学的韵律,再加上从山水画中提取传统色彩,既保留了水墨的古典意境,又赋予画面未来感。展现玉虚宫的长镜头中,观众先看到昆仑山上虔诚的信徒身影渺小如蚁,而在他们难以企及的缥缈祥云中,层层叠叠、不知大小方圆的琼楼玉宇浮现,这样的对比悄然传递出仙家的高远和难以企及;玉虚宫屋顶的场景与宋徽宗的《瑞鹤图》画面结构近乎一致,在那高大雄伟的屋顶上,一排仙鹤乘风飞翔,更凸显出阐教的无上地位与仙风道骨,真可谓“意在言外”。
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在电影里,所有角色的服饰、兵器、法术包括出现的场景中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符号的隐喻,使神话内蕴更加饱满且耐人寻味。李靖的盔甲把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作为核心元素,饕餮在古时象征守护与威慑,与其作为陈塘关统帅的职能相符。殷夫人的青铜剑原型为闻名的越王勾践剑,穿的紫袍上又有柔美的缠枝纹,进一步凸显她刚强又温情的女将军形象。东海龙王手中的龙牙刀融合商代青铜刀的曲线和关刀的威猛,刀身纹饰借鉴青铜器上的雷纹,吞口是龙的形象,象征龙族对自然力量的掌控。
此外,影片配乐中运用侗族大歌、蒙古呼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古筝、唢呐等民族乐器,既烘托剧情氛围,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现代诠释升华传统角色与主题
《哪吒2》能打动观众,是因为他用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了一个符合时代语境的中国神话故事,其内核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敬意,又有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索。
哪吒形象的创新重构。哪吒是中国神话里的重要角色,其故事源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影片在保存哪吒故事经典情节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神话中哪吒“剔骨还父”的极端悲剧形象,转而塑造了一个兼具反叛与成长的少年英雄形象,结合时代主题赋予角色更广泛的现代共鸣。
在《哪吒2》中,未经三昧真火锤炼的哪吒不管嘴上多强硬、多么叛逆,其内心是不坚定的:他总在意被人称作魔丸,别人夸他诗写得好就能高兴半天,甚至因为自己的黑眼圈而不好意思去见两位哥哥。这和现代社会的很多人如出一辙,充满自我意识但缺乏真正的自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出身和平凡。
而影片最后,哪吒经三昧真火淬炼,不仅拥有真正的不坏金身,还从内心接受了自己魔丸的身份,具备了打破偏见、拯救苍生的坚实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既是对传统神话中“天命观”的颠覆,又契合现代社会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普遍诉求,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当真正完成自我认同后,才能成就无坚不摧的自我。
反抗精神的现实观照。过去的哪吒反抗的是“父权压迫”。并且哪吒还是作为一个惹是生非的少年,因为闯下天大祸事后,“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这种反抗本质是自私的、极其个人的。
《哪吒2》中对“反抗精神”的阐释,摒弃了封建糟粕的部分,同时又做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改编。申公豹作为妖怪出身,却通过考核成为阐教仙人,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出身,他在阐教中成了大师兄的“黑手套”。他的父亲和弟弟才成了种族偏见下的牺牲品。因此反抗社会偏见与群体歧视,让以哪吒为代表的“反抗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社会价值。敖丙的父亲敖光直接说自己几千年的生存经验,哪轮得着一个凡人在我耳边聒噪,可以说是爹味十足。不过电影也在最后借敖光之口,说出了:“父辈的经验或许不再有用,孩子的路得让他自己走。”这也意味着代际沟通困境的破解。
电影里最令人热血澎湃的是,面对仙族给扣上的妖魔标签,还有招安时那套只有修仙才是唯一出路的说辞,哪吒、敖丙、龙族以及海底妖兽面对着强大的天元鼎和无量仙翁,没有人退缩,把无数被压迫者对自由和公平的渴望汇聚成了撼天动地的力量,冲破大鼎,并且把十万捕妖队逼得节节败退。这种挑战既有的权力话语体系,揭露规则背后的不公,是一种更广义上的反抗,它不再代表哪吒个人,让观众自然会有许多联想。
除此之外,影片通过“母亲牺牲换重生”的叙事,将东方家族价值观与现代情感结合,突破了传统“单向牺牲”的悲剧模式,也给了殷夫人这样的女性角色给多的话语权等,都是对于传统叙事的现代化突破。
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表达
《哪吒2》的精良制作,离不开先进的动画技术。从细腻的人物表情到震撼的特效场景,科技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技术与东方美学的创新结合。影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与3D动画结合。例如,哪吒的混天绫飘动轨迹模拟书法笔意,既有传统水墨的流动感,又通过高精度物理特效实现动态张力。类似地,“乾坤圈粒子破碎算法”使金属碎片飞溅轨迹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将传统法器转化为科学可视化的视觉奇观。影片中天元鼎参考商代龙纹扁足鼎,七色宝莲造型借鉴汉代博山炉,通过3D建模与光影渲染,文物细节被精准复刻并动态化,强化了文化沉浸感。
工业化协同与全产业链的力量汇聚。光线传媒旗下的影业、彩条屋和可可豆三家公司紧密协作构建成“铁三角”,涵盖了从创作内容、研发技术到资本运作的全产业链。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和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的建成,吸引了动画制作、特效公司等全产业链企业汇聚,产生协同效应,解决了《哪吒2》大量特效需求的技术难题。此外,电影的谢幕名单涉及138家动画及影视公司,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动画人参与制作,涵盖特效、场景设计等领域。充分体现中国动画产业的模块化生产能力,推动国产动画工业化进程。
影片还采用IMAX与杜比全景声制式,让特效场景的视觉冲击力直接转化为票房号召力。影片开发了动作捕捉、流体模拟等前沿技术,并将成果反向应用于古建保护(如山西古建扫描与敦煌壁画数字化),实现技术反哺文化传承。
现代运营助力传统文化IP价值释放
《哪吒2》精准地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年轻一代,特别是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观影需求,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接受度较高。通过光线传媒的生态化运营,精准命中大多数潜在消费者的“痛点”,让哪吒这一文化IP的价值被最大释放。
情感营销覆盖最大公约数。片方宣发时更在意和潜在受众形成情感共鸣,借此吸引受众进入影院。将哪吒的成长困境与当代教育焦虑、代际冲突绑定,宣发时将李靖夫妇的“无标签式教育”与龙王的“望子成龙”形成对立,精准击中亲子关系痛点。将导演饺子打造为“国漫匠人”符号,通过纪录片《不破不立》强化幕后艰辛叙事,塑造“国漫崛起”的集体情感认同和用户信任;再加上饺子的转型经历本就是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和其影片“打破偏见”的核心主题互文。这精准契合当代年轻人的集体心理诉求。影片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等口号矩阵,将价值观提炼为社交货币,激发UGC二次传播……借助这些情感杠杆,让更多人在春节档愿意带着全家人去观看,并自发形成自来水,让票房指数级增长。
联动与周边开发激活最大价值。片方在宣发时还制作了一系列的番外短片,和“姜子牙”“王蓝莓”“茶啊二中”等IP联动,通过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将众多经典的神话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延展性的系列化IP矩阵。满足观众对电影本身的持续关注和期待,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片方积极开展跨领域合作,与游戏、动漫、文学等多个产业进行授权合作。例如,开发了以哪吒为主题的手机游戏、漫画、小说等,开发手办、盲盒等衍生品,进一步扩大了影片的影响力和商业版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哪吒”商业生态,实现了IP价值的最大化。
《哪吒2》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转化与科技赋能实现“破圈”的典型案例。它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期待这种“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成为更多文化IP开发的蓝本,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舞台持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