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上高中的女儿偷偷吃减肥药,我承认自己慌了……
更新时间:2025-02-24 17:13 浏览量:1
作者:主创团·遇见小媛
最近,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全网,哪吒的外貌也一度成为热议话题。
对影片中这样一个名场面印象深刻。
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哪吒,被一并邀请跟着师父参加十二金仙“座谈会”,散会后得到一个与大哥、二哥见面的机会。
心中自是欢喜,但他担心丑丑的自己,被哥哥们嫌弃,于是便让朋友敖丙代之见面,给家人留个好印象。
接下来便有了那段略显“扎心”的安慰:
“虽然你仪态懒散,但意志坚定;虽然你个头矮小,但内心强大;虽然你相貌丑陋,但内心善良啊……”
听完后,哪吒吃了迷丸,两眼一黑,便沉沉睡去了。
观众大笑,却也有着深深共鸣。
因为这些从来不需要虚构,照见的都是生活一角:
那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也是这般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由此认为“丑就是原罪”。
作为父母的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战胜容貌焦虑呢?
容貌焦虑,正在偷走青少年的快乐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其人格发展的核心是自我同一性,即: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他人如何评价我?
我又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上了中学后,显然会比之前更注重自我呈现。而这,常常会成为他们不快乐的来源之一。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网友@楠楠给一位博主投稿。
故事的开始,她描述了自己的过往:小时候,不是被哥哥叫丑妮儿,就是被嫂子说很胖、骨架大,瘦下来也不好看,以至于一直有很严重的容貌焦虑。
上了大学,甚至严重到不敢去上课。
为了克服这种懦弱,她努力变得更好,只为一句“我很满意我自己”。
可当她能坦然接受自己不漂亮的事情后,还是被亲人的一句话给整破防了。
那天,几个亲戚聚在一起,她正带着小侄女拼盲盒,拼完后就拿给其他人看。不承想,哥哥看到后,突然说了句:“看,楠楠长得丑的。”
一时之间,有意无意的笑声在耳边响起,让她尴尬地想要逃离。
直至其他人都走了,楠楠才兀自哭了起来,忍不住去想那些刺耳的话,以及痛苦的记忆。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在心中自问:
“我应该反驳吗?我应该控诉吗?我应该制止吗?”
似乎,努力了那么久,还是没能摆脱容貌焦虑带来的恐惧。楠楠的情况,也并不是个例。
《经济学人》就曾报道过:2020年,90%接受整容的中国消费者中,有超过一半的客户年龄集中在16到25岁这个区间。
某医美平台在2022年发布的《行业白皮书》中也有提及,当年第一季度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达11.12%。
当容貌焦虑偏向低龄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外界的“审美标准”绑架。而我们的孩子,到底在焦虑什么?
两句话,道出孩子“追求美”的背后需求
刷到一个故事。
国外有个年轻漂亮女孩,在网上发帖提问:怎么才能嫁给有钱人?
问题下面,一位华尔街的金融家回复:“这是一桩‘财’与‘貌’的简单交易。”
接着,又从经济学角度逐步分析:财富会增值,空有美貌会贬值;对于贬值物资,最好的做法是租赁,而不是购入;即便美貌稀缺,但并非不可替代。
所以,他给出的最后结论是:“你可以成为我的女朋友,但无法成为我的妻子。”
真相扎心,却无可厚非。
“变美”从来不是捷径,当它被“审美标准”裹挟,就成了枷锁。
有段时间,“A4腰、反手摸肚脐、硬币手腕”流行,我家闺女妞妞吃饭都不香了,天天嘴上念叨着“减肥减肥,我要减肥”。
可她步入高中,学习压力本就不小,吃不好睡不好,我很担心她的身心状况。
直至发现她偷吃减肥药,妞妞爸直接找她谈话,这场风波才算彻底平息。
事后,我问妞妞爸都说了些什么,他告诉我:“孩子大了,听得出好坏。我反问了她两个问题,闺女就明白了。”
那么,是哪两个问题呢?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
1.“你长得丑吗?”
听到这句话时,别说是孩子,我这老母亲也着实有被震惊到。
但之后认真想了一下,觉得这句话确实有杀伤力。
闺女尚在青春期,对自己的认知并不到位。
妞妞爸不想用善意的谎言骗她说“你长得很好看,是别人不懂欣赏”,而是直接告诉孩子:“你长得不算漂亮,但你独一无二。”
这更能让孩子直面真实的自己。
虽然她普普通通,却也有别人难以复制的生活。所谓丑,不过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
“那我不和别人比就好了。”最后妞妞释怀地笑了。
2.“你是在意自己不够美,还是害怕被别人否定?”
面对妞妞的不自信,孩子爸问她:
“你是在意自己不够美,还是害怕被别人否定?”
她瞬间陷入沉默,许久才缓缓开口:“我担心别人不喜欢我。”
所以你看,孩子的在意,其实很简单。
“想要变更美”是幌子,害怕被打击和否定,才是最切实的真实想法。
为了让妞妞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妞妞爸还举了她最喜欢的脱口秀演员鸟鸟的例子,以此鼓励。
同样是一个有容貌焦虑的女孩,从名校毕业,也曾被不出众的外表所困扰。
但后来鸟鸟通过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慢慢地,也能通过多元化的观点消除外貌带来的焦虑了。
自此,对于各种负评,鸟鸟也表现得更加坦然:
“容貌焦虑,对我来说是无解的。人最难受的是你承受痛苦时,别人觉得你的痛苦没有必要。”
所以,他人的认同与否定,是否能阻止一个人变得更好呢?并不能。
妞妞也在她爸一番“老人言”后,打心底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
告诉孩子,“美”不止一种定义
网友@梅子,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一件亲子小事,感触很深。
她有个闺女:小眼睛,黑皮肤,满脸痘。
上了初中正处在青春期,梅子也有点担心孩子有“容貌焦虑”,便找了个时间主动聊起这个话题。
不承想,闺女很自信地说:
“我对自己的容貌挺满意的。”
她这个当妈的反而困惑了,但听到孩子娓娓道来的理由,又明白了:
“首先,我五官端正,是个普通人。其次,我没有美到不可方物,就不用浪费太多时间在外表上,还能避免被异性打扰。
这样一来,身边全是有趣的灵魂,想想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美好。”
一番通透的发言,不仅梅子放宽了心,围观帖子的网友们,也纷纷点赞发言。
“如果美能被定义,那么美就是个确切的东西,就有了一个评判的标准,所有人就会变得千篇一律。”
“身体自由一直在,上枷锁的是自己。”
没有谁可以定义多样的“美”,成熟的审美,只会更加包容。
看到一个观点说:对容貌不自信的人,都在童年时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外貌羞辱。
深以为然。
当孩子表现得过于在意外貌,比起“修复容貌”,更重要的还是引导他们构建自我身份。
譬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读书上来,内心的富足也会消除容貌带来的焦虑。
同时,必要的夸奖和鼓励必不可少。认同与支持,是不论多大的孩子都想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祝福。
即便一句“你很棒”“加油”,毫无新意。但质朴的话从家长口中说出来,他们会备受鼓舞,变得更加自信。
体型庞大,无聊嘴碎还自恋,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问魔镜“自己是不是最美的女人”。
这是《哪吒2》中“石矶娘娘”的形象。
看似是幽默的“丑角”,可也摆脱了容貌焦虑的桎梏。
尤其是她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表现出的趣萌,打动无数观众。
而这正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
“你不一定要成为珍珠,你也可以做微小的砂砾,无名的石块,拥有自己的风景。”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