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丨永远的孩子王
更新时间:2025-02-24 15:55 浏览量:1
春节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口碑持续发酵,刷新了中国影史多项纪录。
众所周知,哪吒这一经典荧幕形象源自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但其儿童文学化的改编则与金华作家鲁兵密切相关。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由鲁兵改编、程十发绘图的《哪吒闹海》连环画,塑造了哪吒的经典形样。197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在创作过程中,就借鉴了鲁兵等作家的文学改编成果。
单说鲁兵这个名字,你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若提到他创作和编写的《小猪奴尼》《小蝌蚪找妈妈》《365夜故事》《老虎外婆》等儿童文学经典,你可能会有印象。鲁兵曾言:“但有三生石,再做孩子王。”这位儿童文学大家,一生践行其愿。他是如何成为“孩子王”的呢?
鲁兵和孩子们在一起 图源:“文艺金东”微信公众号
一
鲁兵,原名严光化,曾用笔名“严冰儿”,后又受鲁迅影响,更名为“鲁兵”,意为“甘为先生麾下之小兵”。
鲁兵与儿童文学的缘分,始于他的大学时代。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承担编辑工作的契机,1946年,22岁的鲁兵在《中国儿童时报》上发表了首部童话作品《林子里的故事》。自此,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一发不可收:《小刺猬理发》《唱的是山歌》《虎娃》……数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为儿童写作,陪伴了一代代人的童年时光。
如果你曾沉浸于鲁兵笔下那充满童趣的文字之中,或许很难想象,这位文字的编织者曾数次经历战场的硝烟。战争年代,鲁兵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先后加入过浙东游击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等,还参与编印了《路北通讯》《战士说唱》《火线传单》等战地小报。
或许正是出于对民族未来的期许、对祖国的殷切希望,从部队转业后,鲁兵进入了少年儿童出版社。他在诗中将自己比作海船,要载着千千万万个孩子,驶往阳光的彼岸。
在长达30多年的编辑生涯里,鲁兵编辑过《小朋友》《儿童文学研究》等期刊,也编写过《老虎外婆》《小猪奴尼》等幼儿读物。最著名的当数大小朋友们都再熟悉不过的“365夜系列”,不仅满足了当时孩子们“一年365天每天都想听故事”的愿望,也成为继“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后的又一个“出版现象”。
鲁兵儿童文学馆 图源:“文艺金东”微信公众号
二
在鲁兵故居——金华市金东区琐园村的润泽堂,如今建起了一座儿童文学馆。馆前立着一尊鲁兵铜像,著名作家圣野为其题写“永远的孩子王”。在鲁兵身上,有一些鲜明特质,或许就是他能成为“孩子王”的原因。
一个“老小孩”。文学馆墙上,挂着鲁兵和孩子们的合影,照片中他笑容可掬,与孩子们亲密无间,活脱脱一个“老小孩”模样。
这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因高度近视,锯矮凳腿、伏案改稿,戏称自己是“闻”稿子的“瞎指挥”。创作时,他常把自己的新故事让幼儿园的老师讲给孩子们听。如果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他也会沉浸在那片欢乐氛围里。有人说,鲁兵是个“视力很近,眼光很远,心胸很大”的“大孩子”。
一个“好园丁”。儿童文学创作要用通俗易懂的词语编出好看的故事、好听的儿歌,文字还需兼具儿童情趣和特点。
当时,一些娃娃不太欣赏国画。担心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鲁兵在他主编的儿童周刊《小朋友》中改编民间传统文化故事,还邀请名家为刊物和作品作画。在他的力邀下,徐悲鸿留下了《猫》,林风眠留下了《水鸟》,程十发留下了《哪吒闹海》,陈秋草留下了水墨画版的《小蝌蚪找妈妈》……这个辛勤的园丁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一个“引路人”。身为作家,鲁兵充分展现了他的创作才华。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书法、国画、杂文、寓言等领域均有造诣,对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亦贡献显著。
比如,他率先提出“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要用优秀的作品教育孩子,寓教于乐。他还提出“选题从幼儿园来,作者从幼儿园来”,引导并组织幼儿园老师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故事。在他的引领下,许多老师踏上写作之路,催生了更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鲁兵儿童文学馆内的书架 图源:“金华文旅”微信公众号
三
随着社会发展,不少家长忧心,孩子们如今需要怎样的儿童文学?自言要做“孩子王”的鲁兵,给儿童文学创作留下不少启示。
儿童文学创作的道理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拥抱广阔的山河和世界。儿童文学并非成人世界的映射,必须根植于儿童现实生活和真实心理的沃土之中,才能结出打动人、感染人的硕果。鲁兵之所以能写出触动童心的佳作,正是因为坚守“幼者本位”的理念,以孩子的视角审视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抒发情感。
儿童文学不是说教,而是深入浅出的艺术,让孩子在笑声中抵达教育的彼岸。我们为儿童创造的文学样貌,将影响和塑造他们未来的模样。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填补教育的“留白”。只是,这教育意蕴又该如何巧妙融入?
其实,透过鲁兵那些活泼生动的作品,答案不言而喻。儿童文学绝非说教工具,而是要润物无声,教化无形。譬如,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加以内化、创新,使其焕发新生?如何在趣味性上更好地抵达读者内心,让孩子们在抬头大笑之余也能低头沉思?这些都是创作者们的终身课题。
儿童文学需要多维度破圈融合,让每个孩子都能邂逅文学之美。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在文学阅读中日益增长的互动性和社交性需求,儿童文学的触角也在不断向外延伸。探索文学与动漫、旅游跨界融合,多维度打造更丰富、更有趣的破圈作品,或许能让新时代儿童文学焕发出更多新意和生命力。
在金东,依托儿童文学馆这个载体,鲁兵的经典作品有了更多新鲜的演绎。“童心绘”、剧本征集、“朗读秀”、研学季……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活动正在织就“大文学”一张网,惠及更多小朋友和大朋友。
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丰富多元的文化、开放包容的思想,赋予了儿童文学无限可能。期待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以文学为舟,赤诚奔赴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这也是“孩子王”们所期盼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