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文徵明 | “笨小孩”的厚积薄发

更新时间:2025-02-08 09:16  浏览量:12

摄影/卿本十二

——南北君语——

总有人会以笨拙的方式让世界记住他

每一次路过苏博,都忍不住看一眼墙上外溢的紫藤,不论是春日里的生机乍泄,还是冬日里的枝叶枯藏,苏博的紫藤总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厚重。也许,是文徵明手植藤的光辉赋予了它四百多年的经久不衰,让江南百园中各展风采的紫藤都显得稍逊一筹。

挺过了朝代更迭,躲过了兵燹战乱,我站在它的面前,轻轻摩挲隆出泥土的藤根,良久良久,这仿佛是一场后人与先人的时空对话,文徵明的某种象征意义也在某一刻化成清风雨露照拂着这株紫藤。

厚积薄发,是四百多年的紫藤依然在江南熠熠生辉,也是文徵明成才之路的真实写照。

少年仕途艰

1470年,文徵明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说来也巧,唐伯虎也在同一年出世,冥冥之中,江南四大才子也有了一丝命运的羁绊。

文徵明小像 图源/网络

文徵明的先祖与南宋丞相文天祥同族,以军功出世,虽是以武官起家,但到了父亲,已是典型的书香门第,文徵明的祖父文洪是举人,父亲文林和叔父文森都是进士。

出自书香之家的孩子,从小自是少不了家中长辈的教导,无论是学识还是心境,文徵明都应当比同时期的唐伯虎好不少。

但命运好似偏偏对这个小孩开了玩笑。

笨小孩,这三个字很形象地诠释了幼年时的文徵明。

文徵明从小就发育迟缓,史书中说,他“生而外椎”、“幼不慧”,岁至八九仍言语不清,无论是智力还是表达方面,都让周围的亲友们对这孩子倍感担忧。好在父亲文林并未因此而放弃这个孩子,只坚定道:“儿幸晚成,无害也。”

面对一直未开窍的儿子,父亲文林更是请了当地有名的“教师团”,小班制教学,针对性施教,诗文由吴宽教导,书法跟随李应桢,绘画师从沈周,跟着老师们身后,不仅专于学艺,也温润了文徵明的德行。他开始逐渐变得沉稳谦和,与人为善。

文徵明《西苑诗卷》 局部 图源/网络

1485年,文徵明与唐伯虎初次见面并成为了朋友。这一年,唐伯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名噪一时。而文徵明这把慢热的钝剑,在磨了三年后,也终于以三等成绩考中了乡里的秀才,岁试时,阅卷宗师批评文征明其字不佳。

1495年,文徵明第一次前往南京参加乡试,结果没有考中。

1498年,29岁的文徵明再一次与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放榜那天,唐伯虎一举高中解元,文徵明拨开人群,在榜单前来回找了几遍也没看到自己的名字。人群来往,从他身边一次次擦肩而过,他沉默着,当时,他在想什么?

文徵明《幽风图》局部 图源/网络

当时他的父亲文林于温州任知府,对于儿子的再一次败北,文林寄予书信宽慰:“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它日远到,非所及也。”

一语成谶,既道出了唐伯虎的悲凉余生,也预言了文徵明迟到的辉煌。

随和心性坚

“诗与画,寅得与征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唐伯虎曾在《又与文征仲书》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好友。

文徵明的洁身自好,不仅在于自己对于婚姻的忠诚,也在于不为权贵折腰的本心。那个年代,从来只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纵然男子三妻四妾也不过风流雅事一桩。

相比于好友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纵酒狂歌,狎妓调笑的不羁,文徵明总显得格格不入。他的一生除了发妻外,不纳妾,不狎妓,面对好友恶作剧般的携妓作陪之邀,内敛的他也只是失声尖叫,当即辞行。

文徵明 《山居图》 图源/网络

而他后来作为吴门画派当家人后,也随了老师“从不打假”,但凡有人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是真迹,看到没有钤印的还帮忙钤上,甚至在看到街边以卖画为生的人家,还要主动为其画提一些跋文,叫他人不好生活太过落魄。

而面对达官贵人向他求取诗文书画的行为,文徵明却一概谢绝,并立下了“三不应”的原则,即:宗藩不应,中贵不应,外国不应。

文徵明《松石高士图》 图源/网络

安贫乐道,想来一定是受了父亲文林的真传。

文徵明的父亲卒于温州任所,文林为官一生清廉,并未留下多少余财。于是地方官绅筹集数千量银子用以文林的身后事,但文徵明恐污了父亲生前的清白名声,断然决绝。温州士民见此,便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一座亭子,叫“却金亭”。

若说明四家中有谁能真正担得上“德艺双馨”,文徵明大有可能高票当选。

后来者居上

文徵明从26岁开始就参加“岁考”,一直考到53岁(1522年),整整27年,一直未能高中。

1523年,唐伯虎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而此时,54岁的文徵明还在踱步前进,身上仍旧没有落得一官半职。

而此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者甚多,因此,工部尚书李充嗣特向朝廷举荐,经过考核,文徵明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秘书。

这一年,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文徵明终于得了个九品芝麻官。

文徵明《品茶图》 图源/网络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徵明因书画超然而谋得一官半职,也因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因着父亲的教导,文徵明为人老实执拗,很显然,这样的性子并不容易在官场上讨得好处。

不久便有同僚公开表示:“吾雁门并非画院,乃容画匠处此?”在众人的排挤声中,文徵明心中悒悒不乐。于是,自到京第二年起,他就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三次请求离职才获批准,终于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专心于著书讲学、诗文书画。

多年的沉淀磨砺,让文徵明在晚年开始逐绽光彩,声誉卓著。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画无一不精,是人称“四绝”的全才。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 图源/网络

文徵明的书法在吴宽和李应桢的影响下,温润秀劲,稳重老成;书画学继沈周,却也创就了自己的风格,青绿,水墨,工笔,写意等无一不专,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1533年,文徵明为友人王献臣创作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并配以诗文,作《王氏拙政园记》。

文徵明的晚年,也时常来到拙政园与友人推杯换盏,一叙旧情,在拙政园东面一角,文徵明亲手植下一株紫藤。这株紫藤生生不息了四百余年,带着文徵明的风骨在苏州古城静静扎根。

摄影/卿本十二

1559年,年近九十的文徵明还在为人书写墓志铭,孜孜不倦一如往昔,只是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上天还是眷顾这个大器晚成的笨小孩,让他平安无事地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也为他选择了一种最为轻松的离去之法。

文徵明就像一棵山松,坚硬挺拔不失风骨,直面风雪不为所动,他平静且厚重,稳定且上进,他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五百多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大家。

岁月不薄他,该来的,还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