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小小的我”:长沙脑瘫青年回当年做康复的医院见习,写下万字工作笔记
更新时间:2025-02-07 16:40 浏览量:14
不久前,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胡继红收到了一则陌生的微信好友申请:一名自称来自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毛遂自荐来科室见习。
直到胡继红组织面试时,才发现这名学生原来是与科室所有医护人员朝夕相伴二十年的钟浩彬。
钟浩彬7个月大时因脑瘫(痉挛型四肢瘫)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从此在医院“安家”,今年已经21岁。从最初四肢僵硬、站坐不稳,到第一次竖头、第一次翻身、第一次扶站,浩彬身后从来都是妈妈罗曼青和康复中心医护人员的目光。
△胡继红向钟浩彬传授理论知识
胡继红说,钟浩彬就是现实版的“刘春和”。在聚焦脑瘫患者的电影《小小的我》中,脑瘫少年刘春和一方面坚持康复训练,一方面克服困难融入校园和社会,最终如愿进入大学学习。
但钟浩彬也不是刘春和。他将这次自己争取来的见习机会视为人生的一道转折——从“被照护”转而“照护”病人,身份的重叠和转变让钟浩彬有了更多思考。
毛遂自荐回科室见习,陌生小朋友问“是医生还是病人?”
2月7日早晨8点,钟浩彬拄着助行器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他身着白大褂,跟带教老师去病床前查房、仔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这是近一个月来钟浩彬的日常。坐电梯时,见到穿白大褂却需要依靠助行器缓慢行走的钟浩彬,偶尔有小朋友会问家长:“这个哥哥到底是病人还是医生?”钟浩彬总是对他们微微一笑。
除了查房,钟浩彬还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胡继红的门诊跟诊学习,向其他老师请教治疗中基本的手法、教具的摆放、预防并发症的措施等。
胡继红介绍,不久前钟浩彬毛遂自荐来科室实习,自己为他组织了面试。“当时我问他,绝大部分人都是很友好的,但因为你自身的局限性,可能有家长会对你投来异样的眼光,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胡继红回忆,“浩彬说‘别人说别人的,我把我该做的做好就行。’”
得到这样的回答,胡继红很高兴于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已经成长得足够坚强。她告诉钟浩彬,在工作中,浩彬就是自己的学生而不再是患者,他的需求不会再被摆在第一位。浩彬也欣然应允——尽管在门诊看诊到下午1点时,胡继红总是让钟浩彬先去吃午饭。出于对自己的高要求,钟浩彬坚持要与老师一同看诊。
康复之路艰难漫长,每一次进步都是惊喜
从小患者到准医护,钟浩彬在这条路上摇摇晃晃地走了21年。
钟浩彬的妈妈罗曼青曾今是娄底市的一名英语老师。浩彬开始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的康复治疗后,罗曼青卖掉了娄底的房子在长沙安家,全职陪伴儿子康复。
刚开始训练时,浩彬的肌张力极高,双脚交叉、双手往后撒开,身体非常僵硬。仅仅是将毛巾从脸上拿开这一看起来极为简单的小动作,浩彬也经历了约4个月的练习。“要按照计划锻炼肩关节、肘关节、手部等等部位,很多次失败后,浩彬才能流畅地、一下子把毛巾拿开。”罗曼青说。
在康复中心的日子里,钟浩彬留下了很多影像。画面里,那个摇摇晃晃的小男孩在接受核心控制训练、智力语言训练、针灸推拿、电疗、水疗等康复治疗……
△4岁的浩彬
△7岁时的浩彬在进行核心控制训练
3岁半时,钟浩彬终于学会了翻身。快5岁了,他才学会利用助行器走路。可这样的微小进步,就足以让罗曼青和医护人员振臂高呼。身体的每一次舒展和自主控制,都是反复枯燥训练累积的成果。如此的辛苦,值得那样的喜悦。
2024年,浩彬考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技术专业,成为了大一新生。
社会平视的目光很重要,脑瘫人士也可以融入社会
2025年2月7日,潇湘晨报记者见到钟浩彬时,他正跟随胡继红学习理论知识,边听边做笔记。“电极片贴放”“体态矫正引导”“脊柱侧弯青少年化”……由这些关键词组成的工作日志,浩彬手写了一万多字。
△浩彬的工作记录
钟浩彬告诉记者,他过去以为医生只需要写病历、查房,“真正开始见习后,才发现工作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复杂和繁重。”
努力克服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钟浩彬也开启了新的视角:在查房期间遇到和自己情况类似的脑瘫患儿,敏感的他能更好地体察他们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病房和门诊的患儿及家属毫不吝啬地向浩彬释放了巨大的善意。
△浩彬在多感官训练室配合带教老师进行操作
这些力量汇集到浩彬身上,给了他信心。他把这次见习视为自己人生的转折——从患者到“准医生”的转折。浩彬说,自己不仅做好了与疾病相伴一生的准备,而且已经将疾病当成自己的朋友。
目睹了浩彬的成长,胡继红很有感触。她希望全社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脑瘫青少年、给他们机会,而且呼吁家长们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完全放弃”。“浩彬很自信很阳光,他会愿意主动去参与社会生活。除了社会接纳脑瘫群体,这群孩子还要能够‘走得出去’。”胡继红说。
寒假结束后,钟浩彬即将回到校园,继续一名医学生的学习之路。关于未来会怎样,他已经在心里描摹好了形状。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