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感谈起医患关系
更新时间:2025-02-06 05:31 浏览量:14
流感最近应该又是流行期,前几天有咨询我小孩子发热,持续高热一天,美林降不下来,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天也没反应,问怎么办,当然除了退热药方面,还是建议检查去抽个血常规,然后,把奥司他韦吃上。吃上以后可能是当天吧,发热就退了,虽然没做甲流核酸检测,但是考虑流感季节的小儿流感诊断是没问题的,吃药有效了。
对流感,一直强调一个早期治疗,越早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越好,48h以内是黄金期。有发热,咳嗽或咽痛,急性起病的,暂时没找到什么其他感染指征的话,又在流感季,先吃上抗病毒药,没什么问题。如果,后面吃药没效,或者查出其他原因,再停掉就行。
另外,大S因为流感去世,属于最近特别火的一件事。说实话,我印象里有大小S这个组合的名字,但让我具体说这人是干嘛的有什么经典角色或者什么,我是一概没有印象的。我还看见一个中医公众号在这分析她怎么得流感怎么失治误治的分析,只能说一句“纸上谈兵”,没啥意思。
但,今天还是想讲一下流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因流感去世可能会一下子让很多很多人重视到“流感”这个疾病,一下子明白,原来“感冒”真能死人。虽然,流感和普通感冒还是有所区别的。
当然,实际上,流感的大流行已经造成过相当多的死亡人数,只是,可能,更多普通人并没有在乎流感这件事。通过大S的这个热点,可能会让更多普通人知道了,流感也会死人。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人得流感都会出现重症,更多的患者可能还是以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这样看起来比较难受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严重的中毒症状。#医患矛盾是医生的原因吗?#医患矛盾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与此有关,因为,患者和医生对疾病的认知是不同的,而更多时候,医生会把疾病往严重的方向去考虑。而患者以个人经验来说,比如我以前得甲流怎么怎么样,得新冠怎么怎么样,或者别的人怎么说网上怎么说我有个邻居怎么怎么样之类的,在患者的认识里对疾病的认知仅属于这样的感性,而且往往是预后或者结局良好的认识。
所以,当医生跟患者谈话的时候,往往多少都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而对于固执己见的患者或者家属而言,往往没什么用。告知的再多也没用,只有当了患者真正危重的时候,然后再说“来的时候好好的,越治越坏”之类的话。然后,说不得还要大闹一场。
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只会往重了说,而在未到那一步的时候,在更多患者眼里可能是要“举起屠刀”榨干患者的钱了。我现在也相信一句,治得了病,救不了命。该说还是说,但是听不听,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当然,在网上发这样的相对来说有点科普的文章,希望更多人的医学常识更普及一点,以后生病的时候想起来,对医生多一分理解,让医生少花费一些口舌也算好的。
#艾滋病感染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
流感也是感染,艾滋病也是感染。所以顺便提一句,当艾滋病的患者感染流感的时候,可能病情要比想象的重的多。最近看多个流感引起的感染病例汇报,往往预后都是极差的。随着对感染的学习,也要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的认识。限于医院的医疗手段,我是做不到每个患者都能查到合适的病原的。
今天看下面这个病例分享,这个患者也是流感起病的,但最后还是死掉了,当然有基础病慢阻肺哮喘的因素在那里。但最后有个主任提出来很尖锐的点评,指出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
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一份病例,或者对一个疾病的诊治过程,不可能存在“无错”,其实看过很多的病例讨论,发现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每一份病例,不管病人是救治成功还是失败,在复盘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治疗,没有最正确,只能说在医院医生患者能达到的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给予尽量合理的治疗。作为主治医师,尽量减少失误,增加救治的成功率,已经很好了。
当然,打官司的时候,就一定能被揪出错来,所以,做医生,真的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把这个病例交给“纸上谈兵”的中医人,可能也能得出一系列理论和方药出来,只是最大的问题是,落实不到临床实效上。在没治之前,总觉得自己能治好别人治不好的患者。中医吹中医粉和中医黑都很多,但是你发现没有西医吹西医粉这样的情况,因为西医在内部讨论病例的时候,已经自我纠正了很多,而中医人往往沉迷在似乎无所不能的假象里。
为什么又说一句中医,因为流感的治疗里,很多时候,还是建议了中医的参与。我不认为这是坏事,但是我希望中医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而不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有害的治疗。这很难甄别。对于我自己也是一样,作为中医,我很多时候都不太容易在感染的患者中给患者合适的中医治疗的干预。重症感染的患者,很难单纯通过中药去取得很好的治疗,有太多重症患者的经验教训了。
题外话说多了,回到HIV的机会性感染。 医生在面临感染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病原——宿主——药物”的三角关系。在本质上来说,中西医的治疗,都应该是关注“病的人”,而不单单是“人的病”。当然中医貌似更强调前者,而西医往往重视后者。
当面对感染的时候,不同的宿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判断患者的感染的情况的时候,一定是要对宿主本身评估。
那么HIV感染者,很不幸地直接被列入免疫低下人群。尤其是CD4非常低的情况,百十个甚至个位数,当你就诊的时候,很难说给你一个很好的信心,说治疗多么多么简单。不太现实,往往是因为免疫缺陷的情况,病情会急转直下。所以,预后都是差的。
但是,治疗还是要治疗的,要不然,晚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就都放弃了。其实相对明确病原的患者,治疗起来,相当简单,预后也会更好一些。而,病原一时半会拖拖拉拉总是找不到的时候,当然,有条件在北上广的大医院去做更全面更广谱的检查的话,像一般县市级医院的不明原因发热或者不明原因感染,一定会减少很多。只是,条件有限而已。
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真的是很艰难的考验。
当患者,无限拔高医德,拔高对治疗的预期的时候,还是希望多一份对医务人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