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手“小山芋”的华丽转身
更新时间:2025-01-16 22:26 浏览量:10
教育教学案例
烫手“小山芋”的华丽转身
——使用“心灵档案”实施教育诊疗的案例
自我校项目校成立以来,这三年中,了解了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有的家庭父母一年甚至很多年都不回家,有孩子生下来父母就离异,有的班级开家长会一个教室里坐着的全是爷爷奶奶辈的,心痛之余,不断的思考,我们的农村教育该怎么走,路在何方。从教15年,这次遇到的这个孩子,虽不是留守儿童,却比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严峻。二年级2班,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不是我任教的班级,但他是我见过的最需要帮助的一个孩子,不仅是是生活需要帮助,学习需要帮助,心理更需要帮助。他叫龙军,小个,皮肤黑,笑起来有小酒窝的小男孩,我们的真实故事就这样在他转学到我们学校后开始了。
【案例描述】那天,二(2)班班主任急得团团转,到处找不到龙同学,校园都翻遍了,还是没有看到他的影子,会跑到哪里去呢,为了稳定班主任的情绪,我问清了龙同学的情况,原来他是从一所村小拆并校后转学来我们学校的,按理说应该分在另外一个学校,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成了“烫手的山芋”,没有学校愿意接收,我们学校被迫无条件接收。“小山芋”目前情况是,逃学、旷课、哭闹、油盐不进、目中无人、毫无兴趣、动脑子光明正大骗过前门安保,翘课回家。这对于一个年轻班主任来说,对于一个温柔的女老师来说,情况可不太乐观。
“小山芋”开启了他在学校的特殊待遇。因为家庭的原因,他租房在离学校门口最近的地方,一楼,20平米不到的地方,一家三口居住,潮湿且黑,杂乱的摆放着生活用品,吃住都在这一间,妈妈生活不能自理,爸爸眼睛残疾,劳动力基本丧失,没有经济来源,基本靠政府救济。之前的学校,“小山芋”去一天,跑半天,不在教室就在校园里某个角落,或者趁大家不注意,就溜出校外去玩得无影无踪。今天是转学来的第几次溜走我不知道,班主任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自己找他好几次,这次怎么都找不到了,才很着急的报告学校。大家就一起开启找“小山芋”模式,摄像头也看了,不知道从哪个地方溜出去,反正就是不在学校里,后来班主任大门路上一条比较偏僻的小路上发现他的行踪,一双显眼包的鞋漏出来了,“小山芋”挺会躲猫猫的。把他“抓”回来的路上,我们都没有批评他,带到学校后,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来,开始“谈判”,我对他的承诺是:“小山芋”以后每个星期有一次外出不请假的机会,可以直接找校长特批,但是必须给校长说了才可以走,可以没有请假条,也不算逃跑和旷课,没有校服穿,校长去申请免费的新校服,没有衣服穿,校长送,如果答应,就拉勾勾。最后在班主任的见证下,拉勾勾盖上了印章。和家长——爸爸(残疾)和姑姑都沟通过了,不能随意答应他的无理请求,不能随意接回家,要慢慢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相处。
第二天,“小山芋”的校服到位,换洗衣服到位,文具用品到位,我和班主任一起帮助这个特殊和困难的家庭减轻了一点点负担。“小山芋”开心地笑着接受了来自学校和老师们的关心。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特权,同学们每天都看到“小山芋”来校长办公室,但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回家,有时候灰头土脸继续回到教室上课,即便很不情愿;有时候开开心心背着书包众目睽睽之下,洋洋得意地离开了。一段时间,班主任稍微松了口气。但是,有一天班主任气喘吁吁地打电话:“小山芋”又找不到了。到底还是逃跑了,为了找他,我们连车底下都翻了个遍。
我又开始琢磨,是不是“特权”行使太顺利了,开始“得意忘形”,我把“小山芋”找来办公室,严肃的告诉他:我不想理他了,我很生气,因为他说话不算数,一点没有小男子汉的担当。然后塞给他一把糖果,让他自己去想想,到底要不要遵守诺言,要不要继续让老师担心,让我担心。“小山芋”不言不语,似懂非懂,埋着头就这样离开了我的办公室,他看起来有点说不出的难受。
经过一番沉默冷静后,我给了龙同学一把彩笔和一张纸,让他画一张全家福,起初他看看我不太愿意,后来我说吃了糖果需要送一样礼物给老师,就送一张亲笔画给老师吧,他才开始拿起画笔,慢慢的画起来。一张全家福上,三个人,除了3个小小的人,其他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一样装饰,一张桌子什么的,小小的3个人,每个人之间的间隔的距离都远。画完了,我慢慢问他,“画里都有谁”,“爸爸、妈妈和我”,“画的是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说完垂下了头,我也不再追问来。我知道,此刻的他,小小的心灵,一定非常的难受。我就这样通过“画全家福”的检测手段给他建立了特殊的“心灵档案”,也从他的画里读懂了他逃课的真正原因,画里自己站在最后一排,看得出他的自卑,极力想把自己隐藏起来;画中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东西,显示出缺少玩伴。种种现象表明,因为家庭和缺乏关注的原因,龙同学自卑且不愿意和人沟通,这就更需要来更多的来自学校、同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关注和关心,只有用爱来融化和转化他。
这个想法及时和班主任作了沟通,引导班上同学多关心龙同学。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小山芋”的消息,也许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说明至少没有坏消息,安静的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食堂陪餐碰到了“小山芋”,有点羞涩的看着我,我和他打招呼,开玩笑的说,你这么快就把杨老师忘记了,他急忙说,才没有呢,小家伙好像成熟了些,有点长大了的样子。有一次检查班级文化,到他们班上,我大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大家,龙军同学在哪里,结果他探出头来,高兴的说道:我在这。我走过去,蹲下来问他,龙军,最近怎么样啊,有没有不高兴的事情,他说没有,班主任在旁边说,最近进步好快 ,写字有点吃力,还是很乖了。后面每一次碰到“小山芋”,他那两个黑黑的酒窝总是能温暖我,每次有礼貌的喊杨老师,我都能和他聊上几句,摸摸他的头,开心的跑开了。为了这一幕,付出所有的时间,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我很欣慰,也感到很吃惊,这么大的变化,班主任是怎么做到的,是什么样的力量把一个天天不愿意来学校的孩子,老师眼中烫手的“山芋”变成来一个可以坐在教室安静听课的孩子。
【案例分析】基于龙军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情况很特殊,孩子表现出种种厌学逃学的症状,这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留守儿童一类的情况。从逃学到自信,再到进步,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给学生建立心灵档案,通过心灵诊疗来转变特殊儿童,这也是做好班主任和作为教育管理者的一门技术活,发现--建档--诊疗,整个过程一定坚信一点:爱比教育更重要;慢一点,蹲下身,老师也可以做孩子。发现诊疗早一点,经验说教少一点,谁都可以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重要的是识别孩子属于哪类“材”,比如课堂上有的老师认为不爱发言是缺点,但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不爱发言顶多算是特点,不能轻易定义为缺点,所以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即是教育诊疗,这是王晓春老师的观点,也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为之付诸实践的教育方向。
【案例反思】静下心来的时候,不断思考,传统教育的三种思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但是今天我们应该还有第四种思路:因人施教,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对象实施教育诊疗。1.假设——面对症状,能估计几种可能的病症及原因。2.验证——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验证这些假设。3.诊断——用排除法等,初步锁定问题的类型和程度。4.处方——根据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
接下来就是和班主任一起慢慢感化,慢慢矫正,让特殊的儿童,问题学生向好发展。特殊孩子要特殊对待。再调皮的孩子也有一颗进步的心。课堂之外,不妨试试先用教育诊疗的方法。小龙同学,仅仅是我校众多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中的一个,他的转变,与班主任的重视和贴心温柔的关爱有着密切联系,师爱是魂,引领孩子阳光进步;与学校对需要帮助的孩子是否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心有着密切联系,以心换心,用爱心浇灌棵棵小柏苗,所有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未来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道路没有尽头,诊疗和爱心却可以创造奇迹!“一剂良药”并且已“药到病除”,现以“烫手山芋”的华丽转身为证。
(撰稿:凯里市三棵树小学 杨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