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爱吾家”家长课堂(三十四)——培养孩子的自立品质
更新时间:2025-01-16 08:46 浏览量:27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章丘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立足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阵地作用,聚焦妇女和家庭需求,常态化推出“家长课堂”线上家庭教育系列课程,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独立性是孩子终生发展的动力。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培养,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人生于天地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孩子的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父母不可能让孩子依靠一生一世。因此,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别人,而是孩子自己。清代名臣林则徐在对待儿孙的问题上就非常开明,他曾说:“子孙若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为子女留下财富,不如留下更多的知识,后代不一定能保留住财富,但须用知识去创造财富。由此可见,财富是宝贵的,但比财富更宝贵的是知识。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财富。只有自立的人,才会有拯救自己的方法。
但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事事依赖的习惯,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动手能力,从而导致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培养孩子的自立品质,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自立的品质。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父母婚姻的结晶,没有一对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更是被数不清的爱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于是,很多父母都不让孩子干活,怕孩子累到了,自己把什么事情都包下来。以为这样就是爱护孩子,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习惯是从孩子时期就开始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当孩子进人社会后,因为缺乏自小培养的生存能力,就会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就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父母有必要转变观念,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从而使其逐渐养成一种自立的习惯。
其次,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刚生下来就能自立,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立品质,首先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培养自立品质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不会独立思考,就不会真正自立。因此,家长还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立品质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们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克服困难,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战胜困难的时机。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让您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