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加强心理评估规范化管理
更新时间:2025-01-15 16:25 浏览量:16
摘要: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规范化管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发病率持续上升,抑郁、焦虑、自伤等问题频发,并且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2025年上海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加强儿童心理评估规范化管理。
在提案中,农工党上海市委指出,目前学校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尚存在问题。比如,筛查机构鱼龙混杂、筛查不准。全国中小学普遍以心理测评量表为主要检测手段,但不同学校采用的测评量表不同,有的由第三方心理机构开发,有的用本校心理教师“设计”的量表。心理机构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些机构开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筛查是为了做科研,有些机构是为了增加病源。
同时,筛查跟踪师资缺乏。在填写筛查量表后,后续建档、汇总、跟踪等工作仍须跟进。目前各地中小学的专职心理教师较缺乏,导致很难有效开展后续工作。此外,筛查结果容易标签化,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生转介就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因此,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建立完整的送医入校筛查机制。教育局可联合卫生健康委统一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将其作为学生体检一部分;开展送医入校,类似学校牙科、眼科例行检查;作为综合素质课其中一环,共同推进心理健康筛查工作。此外,应充实专业心理教师队伍,设置完整的心理健康筛查机制,每年进行定期筛查。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常规流程涉及知情同意、施测、心理健康档案归档三部分。
提案指出,学生心理状态随着年龄不断发展,因此对心理筛查后续环节之一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也应根据年龄、学段作区分。遵循伦理守则,建立异常风险低、中、高三级预警台账并归档:对于中高风险的学生,可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健康老师和分管校领导等组成干预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采取必要的看护和援助措施,以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联系家长并联合区域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进行主动干预。
担心被休学是很多儿童青少年主动隐藏自己的病情、拒绝检测和就医的原因,污名化也成为一种潜在的阻碍。如何给有心理异常的儿童青少年提供一个更为包容和接纳的环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提案建议,要杜绝污名化并做好后续保障,同时重视知情权、隐私权,促进构建家校医联动机制。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