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育人,这里培养“棒小孩”!
更新时间:2025-01-14 16:44 浏览量:34
全课程育人理念下的
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探索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 吕华
2016年,爱都小学建校伊始,困难重重。崭新的教学楼空空如也,80%的教师仅有一两年的教学经验,还面临一所城郊学校的迁址并入……如何才能尽快实现新建学校的高品质发展呢?
经过多次论证,最终我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但符合办学实际需求的新建学校发展道路———引进全课程育人理念,利用相对丰富的课程资源破解学校难题,在高起点、高站位、高平台上开新局。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运行的大动脉。全课程育人关注每个生命的成长,旨在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生活链接,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我们将“基于全课程的小学儿童社区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勇于变革,一路开拓。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要形成学校文化,就要找到共同的发展愿景、共同的发展目标,找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传承了集团总校纬二路小学的生命教育理念,以“最大限度地成全每一个生命”为价值追求。一方面,组织教师阅读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书籍,学习相关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借鉴总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爱都小学的制度文化。
如何让理念落地?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找到了突破口。2016年,学校迎来第一批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他们对学校充满了好奇,但并不懂得学习的真正意义。于是,我们从儿童视角设计了入学课程:让学生沿着地标寻找自己的教室,和老师来一个大大的拥抱;发新书时,老师大声念出小朋友的名字,被叫到的小朋友走到老师面前,双手接过新书,回到座位轻轻地翻看;然后,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回到家后,画出“开学第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了校园、老师、小伙伴,顺利开启了小学的学习生活。
这样有趣的课程,是基于初步确立的“交五友”育人目标来设计的。“交五友”,即与书交朋友、与校园交朋友、与老师交朋友、与小伙伴交朋友、与自然交朋友。接下来,我们又围绕着育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课程。随着班级数量不断增加、课程不断丰富及对地域文化的不断挖掘,我们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由最初的“交五友”发展为“培养文化自信、生活自立、心灵自由、善于学习、有志愿者精神的棒小孩”。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儿童立场、游戏精神、与生活链接”,树立了“为生活重塑教育,为生命守护童真”的办学理念,有了“三风一训”的办学追求,开始朝着做好“新童年教育”的方向迈进。
“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课程体系
2016年12月9日,是爱都小学建校100天的日子。“百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特殊的意义,通常一个孩子出生100天时要举行百日庆祝,那我们应如何庆祝“爱都百日”呢?
最初,我们按照惯常的思维方式,想借这个机会为这所新建学校制造一点声势,邀请相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举办一场盛大、热烈的百日庆祝活动,以扩大学校影响。但是,我们在讨论中不禁思考:百日庆祝活动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
很显然,我们更应该庆祝的是学生在校园中度过的百日生活,而不是学校办学100天。于是,我们群策群力,开发了“爱都百日课程”,整个课程持续7天:第1天敲响百日钟声,唤醒学生的回忆,让他们收集祝福,感受入学100天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第2天、第3天,让学生寻找在校100天的成长细节,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第4天、第5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细节,相互发现、相互赞美;第6天,开展创意100天手工制作活动;第7天为好友日,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好朋友,结成“双胞胎”,一对对“双胞胎”走进教室,一起进行关于“百”的微课程学习,共同绘制百米画卷。这幅百米画卷至今还悬挂在教学楼一楼大厅。“爱都百日课程”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喜爱,也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欣喜之余,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反思:7天的活动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整个课程的确突出了儿童核心地位,的确非常有趣,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些,那游乐园比我们的“爱都百日课程”更热闹、更好玩。
我们发现,在“爱都百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在学校精心设计的框架里活动,他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被点燃,他们的观念也没有真正受到触动或者改变。于是,我们不断追问:是否凸显了儿童本位、童真童趣?是否真正做到了链接生活、具身体验?是否做到了激活思维、构建观念?这成为爱都小学设计和实施一切教育行为的顶层追问,被称为“爱都三问”。
带着“爱都三问”实施全课程,从模仿到成熟,从简单地满足学生需求到逐步向育人导向转化,课程意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开发转化,课程建设从零散开课向系统化开发转化……逐渐形成了爱都小学“一个中心、两个坚守、五个目标”的课程体系。
“以学习场景为主线”开展空间建设
全课程实施需要更为广阔的教育土壤。为此,爱都小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儿童社区。它不是指生活中的小区,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空间是无限的,场域是流动的,构成是多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通过创建空间、网络、家庭等真实或虚拟的生活场景,以游戏、仪式等适合儿童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扩大儿童活动范围和交往对象,构建师生共同生长、指向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旨在实现每一位学生童年的自我建构。
首先是一间间4.0版的生命教室。每间教室的昵称就是班级文化的名称,教室的各个区域是为学生创设的不同学习场景;教师包班制让教师陪伴着学生成长,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平等与和谐。另外,将走廊、公共区域打造成学生娱乐、交流、阅读、混龄式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舒适、温馨的非正式空间里更加真实、自在、坦诚地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建立情感链接。
校园内原本有6棵高大的银杏树,但后来有1棵死掉被移走了,留下了1个树坑,看上去很不协调,怎么办呢?有人提出直接填埋。但想到“爱都三问”,这不正是坚持儿童立场、解决生活场景中真实问题的教育契机吗?于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提出:校园里鸟很多,可以利用这个位置搭建鸟窝。在教师的协助下,他们查阅资料,设计图纸,请工人师傅帮忙,搭建起了鸟窝。
鸟窝建成了,这个项目就算结束了吗?我们总感觉还欠缺点什么,因为这似乎只完成了“爱都三问”中的两问,学生的思维和观念并没有从中得到深化和激活。但具体怎么往下走,当时我们心里也没有具体规划。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学生发现,竟然没有一只鸟在他们精心设计的鸟窝内安家。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研究热情高涨,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人造鸟窝和大自然中的鸟窝有什么区别?还有哪些人造的东西大自然并不买账?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研究发现:校园里人来人往,小鸟缺少安全感,所以不敢来;人造鸟窝是我们自己想当然的设计,未必符合鸟类的真实需要。要解决“如何让小鸟在校园安家”的问题,仅仅改造鸟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小鸟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于是,学生制订了小鸟保护计划,提出了在校园里多种树的建议,还得出结论:尊重动物的天性,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惊扰大自然就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从解决一个遗留树坑到搭建鸟窝,再到人和动物的关系研究和制订大自然保护计划,学生从最初的解决现实问题入手,到思考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如何构建等问题。这种学习和探究激活了思维,升华了观念,是真正的高阶学习。
儿童社区的建设给了学生不一样的童年,是学生童年自我建构的助推器,为学生幸福完整的童年生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