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掉以轻心!小孩贫血是肿瘤惹的祸
更新时间:2025-01-08 09:47 浏览量:23
8岁的小易重度贫血,家长原以为小易是单纯营养不良,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罪魁祸首”竟然是淋巴瘤。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外科手术切除肿块后,小易贫血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恢复良好。
1个月前,小易出现了面色苍黄、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血红蛋白只有55g/L,而正常儿童血红蛋白参考值范围为120-140g/L,小易的情况属于重度贫血。家长原以为小易是营养不良,但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有消化道出血,腹部CT结果显示盆腔有一团块状病灶,包绕小肠并对周围脏器产生了压迫。
CT提示盆腔肿块呈团块状包绕小肠生长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家长带着小易来到了湘雅医院小儿血液科就诊。小易骨髓象提示重度小细胞性贫血;CT提示盆腔团块状病灶并包绕局部肠管,肠系膜多发肿大淋巴结,高度怀疑淋巴瘤。
小儿血液科邀请小儿外科朱勤副教授会诊,考虑小易的贫血是由于盆腔肿瘤侵犯肠管,造成消化道持续慢性出血导致的,输血治疗无法根治,需要先进行输血、再进行外科手术才能改善贫血。小易在输血治疗后,贫血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遂转入湘雅医院小儿外科病房。
在湘雅医院普外科小儿外科主任宰红艳教授的指导下,朱勤副教授团队为小易实施了盆腔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盆腔肿块约6cm×7cm大小,包绕并侵犯部分回肠,手术团队成功切除病灶及受累肠段。术后,小易在对症治疗下血红蛋白上升至92g/L,病情顺利恢复,6天后出院。术后病理显示“回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已转至小儿血液科行后续化疗。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体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多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区,治疗上以化疗为主,除了进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之外,一般不进行手术切除;但若淋巴瘤侵犯胃肠道,造成腹痛等压迫症状,或引起缓慢、隐匿、长期的消化道出血时,则需进行手术干预,否则就可能会像小易一样,产生严重的贫血症状,严重威胁患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朱勤副教授呼吁广大家长,当发现孩子出现面色苍黄、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时,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全面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各类病因,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