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有粥道——腊八,粥里也有养生经
更新时间:2025-01-07 06:30 浏览量:22
孩子的眼里,过年总是开心的事。前几天,徐大夫家小朋友一直在碎碎念:“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徐大夫笑笑之余,翻了翻日历,发现居然就腊八了。一年过的真快呀。
腊八是我国北方的民俗之一,日子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称之为腊八,也称之为“腊八节”。
腊八节最早是佛教的节日,也称为成道会、佛成道节,传说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腊八逐渐深入民心,又经过历代演变,成了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节庆,总是离不开各种粮食,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除夕的饺子,破五的饺子,上元的元宵或是汤圆,腊八的腊八粥等等。在这些重大的节庆前后,都少不了各种粮食的身影。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与民生是息息相关的。自古以来农业都被摆在首位,所谓“民以食为天”,吃饱吃好是人最基础的生存需求。所以,古代节气、节庆其实大多是在丰收的日子,为了庆祝丰收,或是丰收后以丰收来祭祖等。作为保障人们生存的“主食”,各种粮食自然就成了节庆的最佳选择。
说起腊八,记忆中最深刻的必然是腊八粥。徐大夫记忆中,姥姥还在的时候,总喜欢把家里的各种米豆谷物都抓上一把,不但有米,更有各种豆类、莲子、大枣等食材。煮在一起,煮上一大锅,黏黏稠稠的,香香甜甜的。想想都觉得营养丰富。
粥,其实是种很神奇的食物。“粥”是会意字。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等谷物,“弓”的意思为“张开”、“扯大”。结合起来就是将米粒从左右两边扯大。
生米都是坚硬的,经过水、火的帮助,通过炖煮的方法,将其扯开,变成软糯蓬松的食物,就是粥。不难想象,粥的质地蓬松绵软,下肚后很容易与胃肠中的消化液混合,因此更容易被消化。
所以,一些脾胃功能相对薄弱的人群,粥可谓是救命良药。比如手术或外伤后的人、重病或是大病初愈体虚的人,以及脾胃尚未发育完善的婴幼儿,还有人体机能减退的老年人都是比较适宜喝粥的。
在腊八这样天气寒冷的时节,人体阳气不足,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的时候,吃上一两天的腊八粥,在帮助调养脾胃,滋补体虚这方面,其实要比各种参、草、肉等补品更为合适。
传统民间儿童歌谣里面,有那么一句“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想想小时候姥姥熬的那一大锅腊八粥,确实是经常是要喝上好几天才能喝干净。
在古时,人们食物匮乏,脾胃功能大多是相对薄弱的,这一锅腊八粥喝上几天,倒也不为过。
不过放在现如今,每天喝粥,却并非对我们的健康有利的事情。
前面我们所讲到的“手术外伤后的人、婴幼儿、老年人以及病后体虚者”,都属于本身脾胃功能虚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适合常以粥为食。
若是体壮的人,大多消化功能强劲,若是长期以粥为食,过于易消化的粥遭遇了强劲的消化力,就会导致糖、脂快速被人体吸收,人体血内糖、脂飙升,代谢压力骤增。长此以往,人体代谢功能就被累坏了,就会导致代谢异常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此外,现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少人常年饮食过度,导致了脾胃有火,胃酸过度,平素就经常出现反酸、烧心、胃痛、食道灼痛等不适的症状,此时再食用粥食,过快的消化导致产能过快,加重胃酸。
所以,糖尿病人、高脂血症患者、胃酸过度的朋友、已经有胃溃疡、消化道糜烂出血的朋友,这腊八粥可别一直喝,点到为止,喝个意境就好。
早年的腊八粥,放哪些食材是有固定配方的。
不过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食材的多样化,腊八粥也与时俱进,花样更多了。
小时候姥姥熬的腊八粥里,家里能看到的粮食干果都会出现在粥里,比如大米、小米、麦仁、糯米、高粱、紫米、薏米、黄豆、红豆、绿豆、芸豆、饭豆、大枣、花生、莲子、桂圆、枸杞子、栗子、核桃仁、葡萄干……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大多谷物类和豆类的食材都具有健脾气、益肾气的作用,作为粮食来说,大多数人都适合食用。不过诸如大枣、桂圆、枸杞等药食两用的食材,却不是每个人都合适用的。
平素气血亏虚、手脚冰凉的人,可以适当的多放些紫米、桂圆、大枣,能加强补益气血的作用,不过桂圆和大枣均为温性,不宜多食。
平素怕冷,容易水肿的人,可以适当的加入山药、赤小豆、薏苡仁、生姜、桂皮或者肉桂粉,在健脾的基础上温阳气,助动力,推动人体水液的代谢。
平时肾气不足,经常腰酸腿软的人,可以多加些莲子、栗子、枸杞,填补肾精,补益肾气。
常年思虑过度、用眼过度导致精血亏虚,出现夜间出汗、睡眠不安的人,要适当减少温性食材,可以适当的加一些紫米、百合、莲藕、莲子、枸杞等,平补人体精血。
怎么样,今天的腊八粥,您熬了没?腊八,粥里也有养生经,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