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小毛病就挂点滴,疾病真好得快吗?生病就输液,这样做对吗?
更新时间:2024-12-21 15:07 浏览量:31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旦生病,尤其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稍微严重一些,很多人可能会优先找个诊所进行输液治疗,认为输液能够快速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然而,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真的站得住脚吗?
输液治疗是否真的能够加速我们的康复进程?一遇到生病就立即选择输液,这样的做法是否明智合理?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帮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输液治疗。
输液,这种直接将药物和液体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治疗方式,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
输液,确实在某些紧急或严重病情下,如严重脱水、休克或急性感染,能够迅速补充体液、纠正电解质失衡、供给营养,并帮助治疗疾病,从而快速改善病情。
然而,对于许多常见疾病,特别是普通感冒或轻微细菌感染等自限性疾病,输液治疗并非首选,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疾病的恢复有其自然过程,输液虽能迅速将药物送达体内,但并不能缩短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输液作为一种涉及体内直接给药的侵入性治疗方式,其潜在的感染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在输液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所有操作环节均在绝对无菌的条件下进行,从而有效阻挡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侵袭,进而大幅度降低因感染而引发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与有效。
此外,药物浓度与输液速度的精准调控同样至关重要。
过高的药物浓度或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会对患者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造成额外负担,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急性肾损伤等。
因此,在选择医疗方案时,我们应秉持世卫组织核心理念:“优先口服,次选肌注,谨慎输液”,以此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口服药物因操作简便、风险较低,且广泛适用于各类药品,成为治疗的首选方式。
关于输液能否成为我们预防疾病的得力助手这一问题?
很遗憾,科学证据表明,它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这一期望。
输液治疗是一种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而非预防措施。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外界威胁,包括病原体和不良环境因素等。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等,可以有效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误认为通过定期输液可以“冲洗血管”、“补充营养”或“增强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但这些观念均缺乏科学依据。
输液并不能直接为免疫力加油或防病,反而可能伴随着风险。过度输液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失去平衡,引发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
此外,依赖季节性输液来预防疾病通常并非科学的做法。人体免疫系统拥有出色的自我保护和调节能力,足以抵御季节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实际上,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单纯依靠输液这一措施难以触及疾病的本质,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种预防观念的谬误,并积极采纳科学、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以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尽管输液在特定情境下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然而,正如前文中我们反复提到的那样,输液不当,同样存在潜在危害,我们在这里详细了解一下。
根据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注射给药方式引发的不良反应数量远超口服给药,特别是静脉注射,在注射给药中占比高达91.1%。
在2021年,也是差不多的局面,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比高于口服给药的37.9%,占比超过一半,达55.3%;而在注射给药中,静脉给药途径同样占据到九成以上(90.5%)!
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输液治疗的高风险特性,也强调了我们必须正视并采取行动来降低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首要考虑的是感染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也有提到过。
在输液流程中,静脉穿刺环节潜藏着显著的感染风险。这一步骤涉及穿透皮肤,因此本身就带有创伤性质。如果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够规范,或者卫生标准未能达标,那么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就可能通过这一微小的穿刺点乘虚而入,侵入患者的体内。
最新医学研究揭示,不规范的静脉穿刺操作和护理过程中的疏忽,是导致医院内部感染频发的主要因素。
这些感染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还大幅提升了治疗成本。同时,它们还可能诱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极端情况下甚至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其次,输液过程中,过敏反应也是一个潜在且严重的并发症。
鉴于人体体质的多样性,每个人对药物或输注溶液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高浓度、快速的输注方式可能更容易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根据最新的医学统计数据,药物引发的过敏反应在医院环境中屡见不鲜。
说到过敏,可能有些患者患者都比较害怕,“过敏性休克”的存在像是悬在患者头上的一把尖刀,不过,好在,这些过敏反应的程度往往比较轻微,而且,由于在医院,发现异常能得到及时处理,所以我们不用过于担心。
不过,为了降低这一种情况的发生,医生已经尽力在规避了,在用药之前,医生问的“有没有对那些药物过敏?有没有其他过敏源?”大家还耳熟吗?
再者,长期或不恰当的输液治疗还会对患者的局部静脉系统构成一定威胁。
由于输液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操作,因此患者的静脉容易受到损伤和刺激。这些损伤可能引发静脉炎、静脉硬化等病理变化,导致局部疼痛、红肿、硬结等症状的出现。这些病理变化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程。
总体而言,输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确实有其必要性,然而,过度依赖或不当使用却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风险,我们必须对输液治疗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谨慎。在进行治疗决策时,应充分依据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建议,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给药方式。
那么,在哪些特定情境下,输液治疗会成为必要的医疗手段呢?
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归纳出以下一些常见的、适宜采用输液治疗的疾病与状况:
1.严重脱水
当腹泻、呕吐或高热等症状导致体液大量丧失,进而引发严重脱水时,输液成为迅速补充体内水分与电解质、纠正脱水状态的必要手段。
2.休克状态
休克作为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状态,要求立即进行输液治疗,以快速恢复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确保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3.急性感染
在急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严重感染病例中,输液能够迅速将抗生素等药物送达病灶,有效抑制感染扩散,加速病情缓解。
4.无法经口进食
对于昏迷、口腔疾病等导致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输液成为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与水分补充途径。
5.电解质紊乱
针对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和高钠血症,输液治疗成为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保障生理机能稳定的重要手段,需科学精准地进行。
6.特殊药物输注
某些特殊药物,如化疗药物、部分抗生素等,因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或治疗需求,需通过输液方式给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针对普通感冒及轻微细菌感染,输液治疗并非必要之选。通过合理的口服药物、充足的休息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患者多能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若确定输液为适宜的治疗方案,则应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与规范进行操作。输液期间,需精确控制药物的浓度与输注速度,并加强实时监测与细致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任何不良反应,从而确保输液治疗过程的安全可靠与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输液治疗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应因追求速效而盲目选择。在患病时,需根据病情实际与医生的专业建议,审慎选择最适宜的治疗途径。多数情况下,口服药物与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常见疾病而言,是更为稳妥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桦.一生病就输液,这个雷区你踩中了吗?[J].健康生活,2024,(11):30-31.
[2]刘晓庆.走出输液误区别再盲目迷信[N].甘肃科技报,2024-06-03(006).
[3]陈传涛.点滴背后的真相:输液的危害与建议[J].家庭医学,2024,(01):57.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