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语言
更新时间:2024-12-07 15:27 浏览量:26
可能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感觉到,但对于有些有迁徙背景的人可能比较清楚,那就是大多数人的语言系统都是双语乃至于多种语言的。比如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说方言,但如果方言无法完全表达意思的时候还是会加上普通话;再比如很多在国外生活的人,家庭里面经常用汉语,他们的小孩可能就会几种语言夹在一块儿说。所以我们经常会面临翻译问题,不管是在哪里。
相对而言,国内的情况要简单一些,因为书面语是统一的,普通话也是大家都会的,但到了国际上,很多国家教的是繁体字,口语里面也有一些独特的表达,导致大家都在说汉语,却不太听得懂对方。这方面的差距相比不同行业之间还算小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很多行业里面涉及的专用词汇比较多,如果再把专业词汇带到日常生活里面来,那简直就没有沟通基础。英语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我们学了很多年英语,但看国外的电影电视剧,特别是行业剧,特别难看懂。
个人理解,这是因为大家为了维持自身在沟通方面的一些相对优势而默认采取的措施。大多数情况下,语言都是为了交流而运用的,这时候就需要翻译来保证沟通的顺畅;在少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希望沟通只在部分群体之间进行,或者是有一些只有部分人才能够明白的事情,又或者有些内容只有用“地道”的表述才能既简洁又清晰,才会出现双语乃至于多种语言并行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大家都默认接受的事情,接受彼此的差异,只要差异没有大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使用语言这种工具时候的容错率。习惯了在多种语言之间切换的人群,容错率可能就会比较高,不同群体之间交流交易共同生活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反之可能就比较困难。
而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已经不能够再提高我们的容错率了。我们发展出了汉语拼音(注音语言),火星文(年轻人之间流行的独特书面文字),乃至于很多方言都出圈成为一时间的流行,中英文并行更是在外企的小圈子里面实现。很多人批判其中的某一种现象,希望能够强化某种圈子,或者是提高语言工具的准确性,又或者强化通用性,但在很多时候也容易让人摸不准打击的对象,反而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情况的流行。
所以个人理解,因为这些需求都有各自的空间,想要加强沟通的话,不如考虑提高翻译能力,让不同空间的界限变得没那么明显,同时也不影响对多种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包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加强翻译机器的普及,比如日常的鼻子上戴个有翻译功能的眼镜,一旦出现不同的语言就能自动进行翻译。不过,现在的机器翻译功能还没那么强,还是要跟人的学习齐头并进。语言相对而言算是比较简单的工具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顺便掌握。那我们就可以给这些人赋予更多的翻译职能,比如提供方言翻译,火星语翻译,古汉语翻译等多方面的认证,让翻译这个职业更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个人理解,这可能是最能促进我们的语言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发展的方法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