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滨江蝶变如何为高校课堂注入新活力?
更新时间:2024-12-02 13:26 浏览量:29
深秋的徐汇滨江,黄浦江面映衬着现代化建筑的剪影,勾勒出一幅“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的生动画卷。11月30日,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们齐聚这片焕发新生的滨江区域,共同开展了一场以“体验徐汇滨江蝶变,提升思政课程活力”为主题的联合集体备课活动,为思政课程延展新的实践视角,并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在当天的活动中,高校教师们分别来到了西岸智塔和西岸梦中心进行考察学习,西岸集团团委书记邓鉴带领教师们了解了西岸的历史变迁。曾经的水泥厂和工业基地,如今已变身为融合科技创新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城市新地标。邓鉴详细阐述了这一转型的背后故事,从老工业遗址的废弃厂房到创意产业集聚的现代建筑群,徐汇滨江的转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的实践。在随后的两校教师交流探讨中,教师们既表达了这座城市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指导下蝶变的直观感受,也纷纷表示要把上海西岸建设的案例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
作为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思政课程的创新探索是本次活动的重中之重。上海外国语大学丁冬汉老师告诉记者,西岸滨江的变化深深震撼了他,尤其是从“工业锈带”到现代化生活秀带的巨大反差。这样的城市案例可以为学生们带来更直观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化”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在活动现场,两所高校的老师都表示,希望未来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让思政课堂上的学生们来到西岸,切实感受这一人民城市建设的鲜活案例。“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其实是一个打前站的过程。”华东理工大学的吴蓉老师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会把体会到的真实的体验带到我们的课堂上,希望未来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把我们的学生带到西岸,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参与到人民城市的建设中来。”
据悉,两所高校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均获评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此次联合集体备课是两校为进一步提升该课程质量开展合作的开端。今后,两校将以徐汇滨江为重要载体,探索高校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新路径。
记者:沈艺飞、康家辉
编辑:叶芳芳
校对:耿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