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低烧不断,一查全家中招!竟是因为TA
更新时间:2024-11-29 19:55 浏览量:1
近日,深圳一13岁男孩吃生鲜低烧一个星期,被诊断为肝吸虫病,甚至全家中招,引发热议。网友发现,该病元凶是广东人日常餐桌经常出现的食物——鱼生。
11月29日,医学人士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肝吸虫是中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应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蟹螺。若发现自己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诊。
图源:图虫创意
连续一周低烧,竟是寄生虫惹的祸
11月初,13岁的小凯(化名)连续一周反复低烧,体温徘徊在38℃左右。家人带他到附近社康检查,血常规显示“有点感冒”,吃完感冒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隔天又会再次发烧,始终未能根治。
一周后症状未减,小凯前往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就医。经检查,其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足足升高60倍,达到31.68×10^9/L,正常值为(0.05~0.5)×10^9/L。接诊医生表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这么高,可能是寄生虫或者风湿免疫性疾病,需要住院观察。
入院后,母亲在问诊时想起,国庆期间全家一起吃过一次鱼生,这也许就是得病的原因。随后,父母也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检查,同样被查出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母亲的大便中则检出肝吸虫卵。此外,小凯同时还伴有肝功能异常,彩超显示肝内有片状低回声区,肝门淋巴结肿,被确诊患有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最终,一家三口均接受了驱虫治疗,小凯的症状也逐渐好转,但肝脏的损害仍需慢慢恢复,后续还需继续观察与治疗。
肝吸虫病在广东十分常见,医生提醒预防与早治疗
广东省卫健委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广东省每年会抽取一定比例人群样本开展肝吸虫病调查,其中,江门、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地市食用鱼生的区域人群感染率为13.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以来,广东省监测生食淡水鱼4736份,肝吸虫检出率在0%~6.85%之间。
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徐正磊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肝吸虫”也叫华支睾吸虫,是中国当前最常见和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由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导致,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中,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物、代谢产物的毒性是主要致病因素,会损伤胆管和周围细小血管。其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肝大等,严重者可发生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徐正磊表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应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蟹螺。在做饭时,砧板、刀具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同时,不喝生水,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徐正磊提到,肝吸虫在人体内安家落户,存活可长达20~30年,感染肝吸虫后症状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后续可能出现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中期可能出现头昏、乏力、精神不振、上腹饱胀、腹泻、肝区隐痛等不适症状。而后期,有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腹水,也可能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管阻塞等,甚至引起肝胆管癌。
徐正磊建议,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肝吸虫,可以首选抽血进行肝吸虫抗体检查。“如果确诊肝吸虫感染,则需要进行驱虫治疗,早发现可以早治愈,不会产生后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