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作为精准精神心理医生,为什么我选择“丁克”?后悔吗?

更新时间:2024-11-29 09:58  浏览量:1

本文字数约:5019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选择丁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02、父母优秀,就能生出优秀的孩子吗?

03、无论是否生育,每个人都要过好这一生

2007年,我与创伤修复师Lucy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到后期,还成为了灵魂伴侣。

但是,我们没有选择生小孩。很多人对此非常好奇,不少亲朋好友也很关心,建议我们尽快要孩子,但我们最后还是没有成为父母。

我和Lucy都是从事精准精神心理领域的,临床中接触过大量的家长、孩子,深知科学养育的重大意义。

可为什么我们选择成为“丁克”?

对于社会上的“丁克一族”,社会大众该如何理性看待?

“丁克们”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一生,做到真正的理性、坦然、不后悔?

以下想结合我和Lucy的亲身经历、人生感悟,跟大家深入聊一聊这个话题。

01、选择丁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和Lucy刚结婚的时候,主流社会的婚恋观还是比较保守、传统的。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结婚、生子是“捆绑”在一起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完成的任务。

此图为AI生成

但Lucy对生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生孩子不是人生“必选项”,而是一道“开放题”,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

而她那时做的选择就是:不想要小孩。

其实,我们现在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了,Lucy当初这个选择的背后,显然是青少年时期遭受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她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很多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很好,但内心实际上过得很压抑、痛苦,后来还罹患过抑郁症、惊恐障碍。这是她“恐育”的一大根源。

还有,2009年我在武警广东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收治大量处方药滥用成瘾的青少年患者。Lucy偶尔也会跟这些患者、家属接触。

有一次,一位家属情绪激动地对她抱怨:“我要是知道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嗑药,那还不如生下他的时候就把他掐死算了!”

Lucy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并意识到如果父母没把孩子教育好,那孩子和父母都会非常痛苦。

她认为如果生了孩子,就不只是简单的“生”“养”的问题,父母还要承担起科学家庭教育的重大责任,而且还存在两代人都会很痛苦的“风险”。

她不禁感到深深的恐惧,形成了新的心理创伤,也变得更加“恐育”了。

不过,当时我们对叠加性心理创伤的了解还没有现在那么深入,也无法深入、高效地修复Lucy的心理创伤。

但我作为Lucy的丈夫,我意识到我必须要尊重她当时的选择。

如果我因为生小孩的事跟她发生争执,甚至逼迫她的话,很容易激活她遭受过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她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抑郁症可能复发!

本来我对生孩子就没有执念,面对Lucy的选择,从那时候起,我更淡定了,完全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

可是,我们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开始操心了。

当时的武警广东总医院廖院长是我的“伯乐”,对我很好。有一天他单独找我聊:

“何主任,我们医院的生殖科做得挺好的,如果你们有困难,可以选择辅助生育,做个试管婴儿,你不要不好意思。”

廖院长的关怀让我很感动,但也有点哭笑不得。

我笑着感谢他,并说,“我们不要小孩,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意愿的问题。”

廖院长明白了我们没有生小孩的原因后,很尊重我们的选择,再也没提过这件事情。

后来,我开始了我的6次创业,Lucy不但参与其中,还成为了我们团队的“主心骨”。

而且,她为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她自己的很多心理创伤也逐渐得以修复。

Lucy在疗愈别人的过程中,也疗愈了自己!

逐渐地,她不但不恐育,甚至萌发了要生一个小孩的念头。不过,她对此并没有执念,不是非要小孩不可,而是觉得不管有没有小孩,她都能够接受。

那时我们创业比较艰辛,两人都是“工作狂”。最后,我们没有要小孩,这也是我跟Lucy都能接受的结果。

就这样,我跟Lucy成为“丁克”不是一开始就决定好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

02、父母优秀,就能生出优秀的孩子吗?

有的朋友、亲人说我跟Lucy不生孩子真是太可惜了,“你们俩多优秀的基因啊,浪费了!”

其实,我从来都不相信所谓的“基因决定论”!

我也不觉得我跟Lucy现在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基因好。

我更不觉得如果我跟Lucy要孩子的话,这孩子就一定会天赋异禀、凭借所谓的优良基因而作出一番成绩来。

网上流传着一个遗传学定律——“均值回归”现象:

“高成就”的父母不一定能够生出“高成就”的孩子;

同样,“低成就”的父母也不一定会生出“低成就”的孩子;

一个家族里面的智商会随着一代代的传递,向上或向下回归到平均水平状态。

“均值回归”现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觉得这很有道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学历、能力出色的父母,孩子却是“学渣”。

而很多普通劳动人民的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精心学业辅导,也没钱上辅导班,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所以,很多高学历的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是个学渣时,会用这个理论来安慰自己,甚至说这就是“命”。

但我并不相信这个所谓的遗传学定律,这仅仅只是表面的现象,而且只是部分的表面现象。

在有的家族中,几乎每一代人都非常出众。

比如,曾国藩的后代都非常优秀,他们在教育、化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据说八代人都没有出现过一个“败家子”。

在精准精神心理学中,当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就能发现:

孩子的学习成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不是基因遗传决定的,而是后天经历决定的。

而在后天经历中,家庭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要;当然,还包括了人生经历中的其它因素。

高学历父母的孩子是“学渣”,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引导孩子建立高效学习状态,甚至没有培养学习的动力。

而他们当年似乎之所以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也不是他们天生基因好、天生是学习的料,而是在无意中建立高效学习状态,学习的内驱力很强。

像世界首富马斯克,他也不是所谓的天才,而是无意间塑造出了高效学习的状态,实现了良性的学习上瘾、工作上瘾,为后续的事业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有些底层劳动人民的孩子,他们明明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为什么学习成绩还那么好,最终实现阶层跃升?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也在无意间实现了高效学习状态。

农村出身、但后来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来的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又考上复旦大学的我就是典型例子。我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比大部分人更努力,并掌握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同样的,很多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这不是所谓的“基因遗传”,更不是“命”。

这些孩子的主要病因也是心理社会因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如果主要的病理性记忆能得到修复,患者的症状会大幅度缓解,甚至消失,快速撤药,回归学校和社会。

这个不争的事实,已经不断在我们的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得到证实,也让我们拥有了绝对临床实力与自信。

在寻找、修复患者的病理性记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孩子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

这与基因遗传没多大关系,而是与一个人是否有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是否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有关。

此图为AI生成

有的人说,何医生,你自己没生小孩,没当过父母,你凭什么说你懂得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也可以理解。因为很多人以为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真正学会一门技巧或学问,才有资格教别人。

但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即使没真正做到过,也不代表一定不掌握个中的规律。

很多没考上名牌大学的师范生后来成为了金牌老师,把学生送进了北大清华;

很多篮球教练其实球技不精,但带领球队获得了辉煌战绩;

还有一个真实事例:美国著名游泳教练谢曼·查伏尔,曾为美国及其他国家培养了不少世界级游泳巨星,但令人震惊的是:他本人不会游泳。

虽然我和Lucy没有要孩子,但这是顺其自然的个人选择,我们在临床中颠覆性的发现和绝对的实力,让我们已经具备了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要是我有孩子,因为我掌握了真正科学、高效的精准心理学知识、家庭教育知识,我会成为一个尽可能理想的父亲。

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我对于不生小孩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

而且话说回来,如果我跟Lucy选择了生小孩,就无可避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陪伴、教育孩子上。

那很可能,就没有我们此生6次艰难的创业经历,也不可能会取得如今在精神心理障碍诊疗领域的颠覆性发现了。

现在,很多患者结束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后,会在微信上与我保持联系,当他们遇到一些较大的挫折与困难时,能随时寻求我的帮助。

从某个程度上讲,我不仅是他们康复道路上的社会支持体系之一,还充当了他们心目中部分“理想父亲”的角色。

这也算是让我体验了一把“当父亲”的滋味,以这种有意义的方式,把缺失的人生经历弥补上了。

03、无论是否生育,每个人都要过好这一生

虽然国内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了,但即使到如今,“丁克一族”也属于非主流群体,经常需要面对来自主流社会的压力和疑问,即使别人不是带有恶意的。

比如,有人会问:你不生小孩,将来谁给你养老呢?

其实,我跟Lucy都认为,“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是非常落后,且是自私的。

很多父母一直停留在生存阶段、生活阶段,他们很容易产生“养儿防老”的想法。因为他们只想到满足自己生存、生活的需求。

他们担心自己老了的时候,无法再得到可观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是孩子做不到,他们会失望、甚至抱怨。

但如果父母已经进入到“生命阶段”,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意义,就会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并竭尽一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会停歇自己的脚步。

这部分父母就不会考虑“养儿防老”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自己就有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也有照顾好自己老年生活的能力。

再说了,现在年纪轻轻就躺平、啃老的年轻人有很多很多,不少父母开始意识到“养儿防老”是不可靠的。

我跟Lucy从没有过“养儿防老”的想法。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养老问题,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使命感,不会令自己步入老年时陷入各种困境。

又比如,有的人会说,“两个人老夫老妻的,再怎么甜蜜也会腻的。你们不生孩子,就不怕婚姻很难维系吗?”

这更是多虑了,我和Lucy的感情非常深,现在不但是夫妻、工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灵魂伴侣。我们的婚姻根本不需要通过一个小孩来维系。

还有的人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丁克一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真的被大众误解了太久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离娄上》中的一句话,其真正含义是: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不孝。

这不是大众以为的“没有生育子女是最不孝的”!

而且,即使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说,我的亲大哥有儿子,也就是我的亲侄子,这已经完成了何家的血脉传承了。

我的原生家庭经历也比较特殊,我自幼父母双亡,没有父母对我催婚催育,我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更小。

如今,不少年轻人恐婚、恐育,新生儿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国家出台了不少鼓励生育的政策。

虽然是否生育是每一个人的选择,但从种族繁衍、社会运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还是支持大部分人选择生育的。

只不过,无论是否生育,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利有弊。作出选择后,我们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希望主流社会要对“丁克一族”理性地包容、理解,不要总拿那些传统观念来指责他们。

而选择了丁克的人,也要理性、深入地做好准备。

此图为AI生成

有的“丁克”步入老年后觉得很孤独,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我当初生个孩子,现在就不至于这样了!”

这种后悔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理性的。没有一种人生是绝对完美的,我们不要去美化自己没有走的那一条路。希望这些人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既然选择了丁克,那趁着还没老,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养老提前做好准备及打算,而且更要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勇敢地面对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及困难。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进入“生命阶段”,把握好自己此生为人短暂的一生,去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那如果决定生育、成为父母,要做的事也很多。

现在当父母是不需要“培训”的,能直接上岗。这导致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角色缺乏深入了解。

父母有三重角色——生、养、教。大部分父母都能做好“生”、“养”的角色,但在“教”这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

这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父母束手无策,六神无主,也过得非常痛苦,甚至像上文提到的那个患者家属那样,后悔自己生了孩子。

所以,如果你选择了成为父母,那你一定要做好“教”的角色,学习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争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在你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在你与孩子一起实现自我成长、人格完善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收获享受满满的幸福感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