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4-11-22 08:00  浏览量:2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出生率锐减的人口变动背景下,大量乡村学校规模不断减小,演变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是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突破口,其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乡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尽管国家政策层面上多次强调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但在现实层面乡村小规模学校仍普遍面临师资、经费、设备配置短缺等问题,影响整体教学质量。为确保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亟须基于人口变动这一时代背景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科学规划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

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分散、规模不一的现状,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充分考虑未来人口变动趋势和教育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规模和设施标准,确保学校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一是通过调研评估,明确各区域学龄儿童分布情况,结合人口变化趋势,根据乡村地区学龄人口分布和就学便利度等因素,合理规划学校设置和招生范围,既要避免资源浪费和“空心校”现象,也要避免盲目撤并学校或过度集中资源,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优化布局时,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布局调整方案。鼓励建设区域教育中心校,通过资源共享、师资轮岗等方式,带动周边小规模学校共同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确保学生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接受良好的教育,减轻家长负担,提高学生的上学便利度。

二是保证乡村小规模学校规划调整的程序规范性。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摸底,包括学校规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教育资源配置等情况,经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涉及片区居民意见并公示后,按照测算论证、意见征集、调整实施等步骤进行,注重细节把握和质量控制,加强工作督查和评估。涉及学校撤并、搬迁的,应有适当过渡期,并坚持先建后迁原则,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加大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资源配置,是保障农村儿童享有公平且有质量教育的基础,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先保障校舍安全、教学设备更新和信息化建设,确保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特别是要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教育技术,引入智能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持续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支教服务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和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此外,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学校和地区。通过制定科学的资源配置标准、完善资源配置程序、加强资源配置监管等方式,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策略。对于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优质学校,则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区域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带动周边学校共同发展。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城乡、校际教育资源流动和共享。

深化乡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资源整合

实施课程整合,融入乡村特色。鉴于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有限的客观事实,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时应实施课程整合策略,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乡村小规模学校融入乡村社会生态空间中,与乡村生活具有天然联系,有利于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整合过程中。例如,可以将农耕文化、田间劳动、植树除草、生态环保等乡村活动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将乡村文化、乡土知识融入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将民间艺术、乡土文化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隐性课程中。通过基于乡村特色的课程整合改革,既能传承乡土文化,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乡村振兴培养有根、有魂、有情怀的接班人。

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小班化教学模式。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现代化、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发展,提升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目标的设定应与乡村文化、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体现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以尊重独特性、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也是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可行路径之一。应充分利用乡村小规模学校班级规模小的优势,鼓励教师将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积极探索适合小班额教学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问题解决式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

拓展乡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推动城乡教学资源双向交流。重点要推动城市学校的优质师资和教育教学条件资源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促进。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借助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教学,弥补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不足的缺陷。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研等工具,通过引入智慧课堂、在线课程等优质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拓展乡村教学资源的双向开发和双向交流机制,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成效,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拓宽学习渠道,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专门的师资培养和补充机制

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要从培养源头开始布局,推动师范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培养全科型教师作为面向乡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基本目标,并设置复式教学课程。延伸到职后培训方面,为了保障小规模学校教师脱岗培训,可采用设置机动编制教师、中心校调剂教师顶岗代课、小规模学校联盟之间互相代课、城镇教师支教代课等模式。建立小规模学校教师支援中心,丰富教研形式,由县教研室下乡组织连片就近教研或召开网络教研视频会议,采用远程模式随时帮助小规模学校教师答疑解惑。实施“名师引领”工程,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示范教学和指导,建立师徒关系,长期跟岗学习和交流,帮助乡村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推动面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各乡镇技能课教师档案,因地制宜地制订和推广教师“联校走教”模式,让音体美、科学、英语等教师轮校走教,可以按周或者按天排课,以此补齐教师资源短缺的短板,彻底解决小规模学校学科课程不能全部开设的问题,促进校际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完善教师编制政策,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紧张的问题,实行更加灵活的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通过动态调整编制资源,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建立城区优秀教师在小规模学校定期工作的流动机制,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村小规模学校。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氛围。为了激发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水平,包括提高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住房补贴和交通补贴等。此外,还可以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班主任奖等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乡村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挂钩,增强评价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等多维度路径的实施,可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有质量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系丽水学院副教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