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什么那么多小孩得抑郁症?孩子们的压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更新时间:2024-11-20 20:17  浏览量: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言 ≻—●

在校园被限制人身自由,回到家还要被父母“囚禁”,看到中国青少年每天过着如同监狱般的生活,大人们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症,为什么好好的人被送到精神病院!

●—≺ 抑郁症偏年轻化 ≻—●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人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高中生群体抑郁检测出的概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

中国有近30%青少年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抑郁症状,其中仅有不到10%的个体得到了系统干预,纵观整体情况,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仍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隐匿性,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孩子们的隐痛。

据《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中,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

由此可见,青少年抑郁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一半又来自于在校学生,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充分说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成年人高度重视。

在很多人印象中,一个人最美好的时间段就是童年,那时候自己只需要抽出一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不用为了太多事情发愁。

可到了现如今,很多孩子们的童年就宛如被蒙上了一层雾霾,变得黯淡无光,可原本应该快乐的童年,为什么会变得黯淡无光?

近几年,一种名为“课间圈养”的现象正悄然蔓延,剥夺着孩子们本就有限的自由活动时间,因为有了“课间圈养”,在学生这个群体中流行了一个新的词语:厕所社交。

●—≺ 没有自由 ≻—●

“厕所社交”说白了,就是孩子在课间时没有地方玩耍,只能去到厕所和好朋友聊聊这几天的新鲜事。

有一名叫叶天天的小学生,据他回忆,自己在五年级时课间玩耍时不慎摔倒,结果整个班就被限制在教室内活动了一个月。

学校这么做的目的,说是为了“保护学生不受伤害”,可实际上无非就是担心承担责任,叶天天以及整个班级就这样被“圈养”在了班级里面,课间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教室、和厕所之间,走廊和操场成了遥不可及的“禁地”。

在这样的严格限制之下,叶天天要想放松一下,就只能选择去厕所呼吸“自由空气”,说起来着实有够讽刺。

类似的经历并非个例,山西晋中一位老师曾吐槽,下课铃响后,超过七成的学生依然待在教室里,校园空荡荡一片,毫无生气。

杭州有家长说,学校对学生课间活动限制挺严,不让下楼、不让在走廊玩耍,连大声说话也不行。

这种“圈养式”管理的背后,是学校对安全责任的过度担忧和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受伤引发纠纷,选择以限制自由的方式来规避风险,而这种做法无疑是因噎废食,牺牲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避免担责,学校制定了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规定,课间休息时,不能去操场玩,走廊上也不能闲逛,教室里也不能随意走来走去。

这种种限制,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最应该活泼好动的年纪,只能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发呆。

正是因为有了限制自由的“课间圈养”,从而导致了“厕所社交”的出现,更是对这种压抑环境的无声抗议,孩子们只好躲在厕所里,在那股异味中短暂地放松,互相倾诉着快乐和烦心事。

此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们的新型社交方式,不如说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是对自由的渴望,是对现实的讽刺。

●—≺ 双重压力 ≻—●

除了活动空间的限制,学生们还面临着时间的挤压,老师拖堂、提前上课、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进一步压缩了本就有限的课间休息时间。

学生们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在学习和考试中运转,没有时间放松身心,更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远比过去大得多,孩子们也更容易累,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沮丧,可造成这一切的不仅仅只有学校,有些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便走出了学校,一些孩子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另一个更大的“牢笼”,那便是家庭。

不少家长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规划好未来,安排各种补习班,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让孩子在无尽的学习压力下喘不过气。

小学生还好一些,中学生则过着比“996”还要累的生活,早上早读,晚上晚自习,回到家还要写作业到深夜,这种密集的学习计划抢走了孩子们休息的时间,也让他们少了去探索世界、成长自己的机会。

很多家长以“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过度控制和安排,他们替孩子做决定,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甚至干涉孩子的交友。

这种控制,看似是爱,实则是对孩子自主权的剥夺,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扼杀,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而且更容易依赖他人,有时还会出现叛逆情绪。

其实我国青少年在这种压力下生活至少已经十几年,早在2012年时,报刊《民主与法治》就发布了一篇文章,真实记录了一个学生的一天。

林林在当年是一名4年级的小学生,但是他却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周末,因为他要被强迫去上补习班,每到周六的凌晨六点,他就要从床上爬起来。

周六本该是孩子们放松玩耍的日子,对林林来说却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上午他要去英语补习班,下午要去学奥数,一整天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面对媒体工作人员,林林会抱怨这是“悲催的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洗手间,开启了这个被课外补习班填满的周六。

但林林家庭的场景在中国许多家庭中并不罕见,不知有多少孩子像林林一样,童年被各种补习班切割得支离破碎!

又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像林林妈妈一样,为了孩子的未来,奔波于学校、家庭和培训机构之间,弄得自己和孩子都身心疲惫。

林林的周六概括了中国小学生的普遍现状:牺牲休息时间,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

讽刺的是,为了给林林找到一个“合适”的补习机构,孩子的母亲费尽心思,最终选择了一家离家较远、紧邻大型商场的机构。

之所以要选择这么远的地方,并非那里的教学质量有多么出众,而是因为商场里有一个电玩城,可以作为对林林的一种“奖励”,可忙碌一天的林林根本没有时间进去娱乐一下。

林林前往所在的补习班堵车是家常便饭,为了不迟到,林林一家必须早早出门,林林只能在车上匆匆吃完早饭。

这宝贵的一个小时,本可以用来睡个懒觉,或者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现在却只能在车上度过,真不明白浪费这个时间是为了什么。

到了培训机构楼下,停车位早已爆满,家长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停车位,这又浪费了不少时间,林林的补习同时也成了林林父母的“功课”,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社交活动,家庭生活完全围绕着林林的学习转。

林林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无数小学生的周六都被各种补习班占据,甚至连周日也要去上其他的补习班。

“望子成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根深蒂固,加剧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家长们普遍认为,不上补习班就会落后,就会失去竞争优势。

这种“剧场效应”导致课外补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形成恶性循环,家长之间互相攀比,更是助长了这种焦虑情绪。

在很多培训机构的休息室里,家长们热烈地讨论着学校和成绩,那些孩子成绩好的家长脸上乐开了花,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则是言语中充满了焦虑和不满,他们深陷其中,却又无力改变。

对于那些被强迫补习的孩子们来说,周末的补习班意味着失去玩耍的时间,失去童年的快乐,他渴望商场里的电玩城,渴望和其他孩子去外面玩卡片,却因为补习丧失了玩耍的权利。

有些家长对孩子心理上的困扰不太理解,觉得他们只是虚张声势,有时甚至直接送孩子去精神病院。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曾表示,精神科80多张床位常年满床,其中一半以上是10到16岁的孩子。

这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也暴露出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

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时,家长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更没有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加重,最终酿成悲剧。

●—≺ 小结 ≻—●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就是在为国家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得齐心协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阳光下尽情玩耍,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只有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国家的未来才能更有希望。

主要信息源:

1、湖南日报2024年10月10日:《青少年抑郁人群平均年龄13.41岁!专家提醒,防治重在早发现!》

2、澎湃新闻2024年10月24日:《全国有近30%青少年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抑郁症状——“情绪感冒”为何找上青少年》

3、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4年10月11日:《新闻1+1丨抑郁症日趋“年轻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4、央广网2024年3月7日:《看丹观察丨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什么时候能真正还给孩子们?》

5、新京报2023年11月26日:《那些失去了课间十分钟的孩子们,流行起了“厕所社交”》

6、《民主与法治》2012年4月15日:《一个小学生的周末一天《谁绑架了我的童年》专题报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