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科里,挤满了十几岁的小孩
更新时间:2024-11-20 17:36 浏览量:41
昨天朋友发给我一张截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日均接待量300人,全年人满为患。大部分是13-16岁的青少年,休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崩的表现,也让爹妈匪夷所思的。
前两天朋友来我们家玩,一家四口只来了仨。
我问她啥情况啊,咋不让老大跟着来呢,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放他自己在家干啥?朋友摇摇头,说是儿子自己不来。本来都已经穿好了衣服和鞋,但全家出门的时候,他一个人站在门口不动。让他出门,他啪啪掉起了眼泪,怎么都不迈出大门。问他为啥掉眼泪呢?他说,因为他妈逼他出门。朋友一脸无奈,天地良心啊!她这个当妈的真的啥也没干,就是跟他说今天来我们家而已…然后,儿子的精神就突然崩了。她老公还有点不信,问我觉得,他是不是在演戏?因为朋友两口子精神茁壮,经过风风雨雨的磋磨,职场里抗挫又耐打。在他们的认知里,只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没听过不想出门就要掉眼泪的…我说,只是掉眼泪就不错了。现在的小孩脆皮起来,有的连命都不要。之前分享过一个故事,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记得。高二男生两次爬到学校的顶楼两次被救,后来咨询北大精神科医生,揭开了他想不开理由——父母进他的房间,从来不敲门。
并由此得到了一个结论,「他们不尊重我,可以随意决定我的一切」。为了这个理由,他数次爬上了顶楼…教授爹妈听了当场就懵逼了:什么时候进自己家的门,还要敲门了?
况且就算爹妈不敲门,那也可以交流,不至于跳楼吧。在他们的眼里,这又不是切肤之痛、灭顶之灾…余华的「活着」里,祖上两百多亩地败光的福贵,经历了战火、贫穷、饥饿,不该死的亲人纷纷离去的厄运,就剩一头老牛还能坚强活下去,你生活在小康之家,好吃好喝爹妈供着,念的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怎么还能想不开?但从不用为吃穿发愁的小孩就是很难受:
图:小舍得父母奋力托举,穷尽人生为了下一代奋斗,攒钱卖房把小孩送进清北哈耶普斯,最后多半得到的只有「瞧不起」和「怨怼」而已——之前有个MIT男生毕业三年一直啃老,生日收到妈妈十万美金的礼物,连发35条推特,愤怒爹妈给了太多经济支持…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靠金钱来维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别让我爸妈不高兴,这样我就一直不会缺钱花。我想去看心理医生,我想确定「爸妈给我钱是因为他们爱我」。02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学渣,心理压力大,其实学霸更容易崩塌。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求助我,说小孩托福考了100+,低于预期10分,想找个好一点的老师快速提分。分析了小孩的学习状态,我给她匹配了个循循善诱型的名师,然后就把这事儿撂下了。前两天突然想起这件事,按照原定的学习计划,小孩该10月就完成托福了,不知道成绩能不能达标?于是跑去找老师打听情况。老师说,小孩学的挺好的,本身就是个优秀的孩子。但…就是有一点儿拧巴,就是不想早考早出分。我问为啥?是怕榨汁机一样的妈。小孩说自己考105,妈妈就让她考110,考了110了,还会让她考120…不管分数够不够,只要不是满分,就要学到最后一天。
所以小孩拖着不愿考试,甚至连模考也拼命往后拖。一会儿口语学的都忘了,一会儿是题型还没讲完…在她的眼里,父母追求的只有托福考分。
她要用自己的分数,兑换父母的肯定和爱。分数达到预期,得到的认同感就会变多,反之分数稍微低一点儿,认同可能就变成了精神打击。那小孩考试能不焦虑吗?而且,父母对于分数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全A的成绩、全班第一在他们眼里不该是一个优秀的娃的终极目标。之前西城有个名师跟我吐槽,说奥数班上有个小孩考了第一,当场嚎啕大哭。安抚半天,问他考了第一,怎么还哭成这样?他说,不是100分,回家要被爸爸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