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内心深处的小孩:与父亲关系的挣扎与和解

更新时间:2024-11-09 19:49  浏览量:4

在成长的长河中,他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自幼便缺失父母的疼爱,尤其是父爱。这种爱的匮乏,如同一个深深的烙印,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他,渴望与父亲修复关系,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然而,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撞上了一堵冰冷的墙,屡屡受挫,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他不禁自问,究竟是什么,如鬼魅般横亘在他与幸福之间?

他的童年,没有母亲的陪伴,是奶奶的温暖支撑着他度过那些漫长的岁月。而父亲,在他的记忆中,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存在。父亲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即便履行了养育之责,可那种疏离感却无处不在。在他最需要父亲伸出援手的时刻,父亲却总是缺席,仿佛他只是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孩子。

他对父亲的情感,是怨恨与纠结交织而成的乱麻。从表面上看,父亲并无家暴之类的恶劣行径,可父亲有时过于直接的言语,却像一把把利刃,刺痛他的心灵。那些诸如 “有病” 之类的话语,深深刺激着他,让他在成长的路上,对父亲的印象渐渐变得模糊而又冰冷。在他的内心世界里,父亲似乎已经 “死去”,当然,这是一种加了引号的死亡,是他们之间感情淡化至几近终结的一种象征。

直到有一年,他读了《原生家庭》这本书,宛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开始尝试去理解一些问题。他试图改变,最初是想要改变父亲,可后来他明白,改变自己才是正确的道路。于是,他努力做出改变。他开始主动给父亲打电话,从以前一年都不打,到几个月打一次,从以前通话短短 5 分钟、10 分钟,到能聊上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父亲过生日时,他不再像从前那样毫无表示,而是精心准备礼物,或是发红包、打电话。过年时,也会给父亲买衣服。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对他来说,却是跨越了内心障碍的巨大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小期待,父亲似乎从未察觉。当他试着向父亲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父亲的回应却让他心寒,那是一种拒绝的态度。慢慢地,他感觉自己对父亲的期待一点点落空,那种 “心死” 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他逐渐意识到,或许自己真的不能再对父亲有所要求了。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秉持着 “人本自足” 的想法,不再去强求外界,不再试图控制外界,而是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

可这种转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现在很少联

系父亲了。以前还会和父亲辩论几句,现在只是默默地听着父亲说话,电话也打得少了。这种变化,让他有些迷茫。

其实,18 岁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分水岭。18 岁之前,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对父亲的怨恨或许可以理解。但 18 岁之后,当我们成年,拥有了自主能动性,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他虽然觉得自己似乎不再需要父亲,可内心深处却并非如此。事实上,他极度渴望父亲的爱与温暖,只是父亲很难满足他的这种需求。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真正需要父亲温暖的,其实是童年时的他。那个在孤独痛苦中渴望父母抚摸、关爱和照顾的小孩,依然住在他的内心深处。尽管他现在已经 36 岁,身体已然成熟,本应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但童年缺失父爱的经历,却让他心智中的某一部分,仿佛永远停留在了那个需要父亲关爱的孤独场景中。

正常情况下,如果与父母关系良好,到了将近 30 岁的年纪,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主动关爱他人,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父亲更多的爱与关心。可他却被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所左右,在与父亲交流时,总是带着索求、怨恨和情绪。哪怕和父亲通很长时间的电话,收获也微乎其微,因为主导这些行为的,是那个渴望父爱的小孩,而不是现在的他。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像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他明白,不能再让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继续影响自己,否则他将永远无法真正与父亲建立起健康的连接。这次的领悟,对他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解开多年心结的关键一步。

标签: 行者 父爱 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