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如何把快乐课间真正还给学生?专家支招——

更新时间:2024-11-09 16:00  浏览量:4

课间虽小,却是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

近年来,北京、青岛等地的中小学校在延长课间时间、丰富课间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如何因地制宜丰富课间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支持?学校如何做好课间活动的管理工作,让课间趣味十足、安全有序?

中国教育报特邀请专家对此进行探讨,一起来看——

课间,通常指两节课中的间歇时间。课间时光是一代又一代儿童青少年心驰神往的欢乐时刻。下课铃一响,一群群孩子从教室飞奔而出,去抢乒乓球台、去抢篮球场地,孩子们沉浸其中连水都没时间喝。他们无拘无束地沐浴在阳光下,在操场上撒欢、游戏、追逐。

不知道何时开始,除了有组织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其他课间,大部分校园变得静悄悄,不见嬉戏打闹的孩子,很少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甚至,走出教室、你追我赶、相互呼喊、奔跑、跳跃在个别学校成了禁止行为。

能否把快乐课间真正还给学生?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新举措的提出,引来对中小学校课间现状及课间活动安排的新思考。

贵州省黔西市观音洞镇沙井小学的学生课间练习五人持杆跑。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周训超 摄

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课间有两种形式,即大课间和小课间。大课间通常指上午二、三节课中间25—30分钟的课间。小课间,即时长为10分钟的其他课间时间。

大课间安排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特定的制度设计,所以,一般直接叫作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由最初的课间操演变而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研显示,全国92%以上的城乡中小学能够保证每天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有些地区的学校,会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一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山东省青岛虎山路小学的学生在课间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张鹰 摄

近年来,随着健康第一、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等理念在教育领域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越来越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涉及学校多个部门,有众多教师参与,能充分体现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特质和管理水平,因此也常常被称为“校长的公开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如今,一些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了固定模式:其一,广播体操和自编操两个集体操;其二,集体跑操,跑步时间通常为10分钟左右,跑步的距离一般不少于800米。

活动模式固化带来的一个不良结果是,机械重复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调研也发现,为改变这种情况,一些基础好、场地足够、体育艺术活动广泛开展的学校,在上述安排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分年级、分班级、分项目的“菜单式”体育艺术活动,同时组织跳绳、踢毽子、韵律操、啦啦操、各种球类、舞蹈以及民族民间体育艺术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学校定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项目轮换。

对于小课间,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都制定有《课间管理制度》,在“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防止校园伤害事故放在首位”的基本原则下,对学生行为进行了约束。大多数学校不安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在教室里闲聊、休息、喝水是常态。城市学校上下楼加上来回的路途耗时,除了去厕所的时间,也没有时间做其他活动。

“把快乐课间还给学生。”来自有识之士、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近年来,鉴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国家陆续出台多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政策规定,在此背景下,各地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课间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新的改革措施随之在教学一线出现,一些新做法值得参考借鉴。比如,有些地区推出了15分钟小课间,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小课间能否让学生走出教室的底线要求,考验中小学校长的执行力和责任担当。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中心学校,学生们正在跳竹竿舞。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王树成 摄

从保证每天运动负荷总量的角度设计课间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重点在于时间是否保证、内容是否丰富、安全管理是否到位,而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比如如何促进身体健康,尤其在提升体能素质方面的研究设计并不重视。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运动是否足够,是否能增强学生体质,要看学生身体活动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所构成的运动负荷总量。

因此,课间活动的设计,不再是独立和单一的,课间活动的时间、强度是每天身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的课间活动安排必须与学校体育活动的其他形式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仅要满足“每天一小时”或者“每天两小时”的时间要求,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贡献一部分的运动负荷量。因此,无论是大课间还是小课间,都要让学生们动起来。

以大课间为例,组织开展精准有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身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充足的运动刺激可以大大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

研究显示,中等和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能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体质健康。运动强度以平均心率来衡量,控制在每分钟120—150次为有效锻炼强度,这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提出了基本要求。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社区志愿者、教师正指导学生进行足球控球训练。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谢贵明 摄

针对学生体能普遍低弱的情况,一些中小学专门创编体能操,组织学生在大课间进行发展综合体能的专门练习,针对体能弱的学生专门设计精准的练习,补齐短板,促进其均衡发展。针对中考体育的难点项目,一些学校在大课间期间进行体能强化训练,比如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些学校在教学走廊的墙体上安装了引体向上练习器,组织学生课间练习引体向上,提高学生上肢、肩部、胸部、背部力量。当然,在实践中,为保证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课间体育活动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进行适时调控。

课间“微运动”增强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在改革的呼声和期待中,课间安排出现了新的动态。比如,2023年,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组织推广课间“微运动”,要求学校创新课间活动方式、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多措并举提升课间活动质量。他们要求课间学生必须离开座位,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在走廊上、操场上组织学生开展老鹰抓小鸡、跳皮筋、扔沙包和徒手体能练习等多种体育呼吸活动。

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把课间10分钟整体优化为课间15分钟。通过延长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裕的课间休息时间,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进阳光,做一些适量的体力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些小学将部分学科每节课时间由40分钟缩短至35分钟,“借”来的5分钟加到小课间上,这样小课间就变成15分钟,在15分钟内,教师放手,由学生自己玩。

与此同时,随着可穿戴设备、图像识别、AI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课间活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课间,学生可以在屏幕提示下完成各种练习,摄像技术可以同时捕捉多个学生的练习,全程监控负荷水平,迅速完成动作评分,即时呈现成绩和排名,增加了学生的练习趣味。

有的学校基于智能体育管理系统,利用大课间、小课间组织小型比赛。比如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组织校园足球“班超”赛,将复杂、跨越整个学年的赛季比赛依托于竞赛管理系统,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比赛,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促进身体健康是课间活动的主要目的。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课间活动的有序组织、坚持不辍,在现阶段,亟待做好一个保障性工作,即要做好学校活动安全管理和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为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解除后顾之忧。事实上,更多的身体活动,带来的是学生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遇到意外时,他们可以更好地自我保护。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中心小学大课间,小学生在进行“趣味体育”锻炼。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杨显有 秦燕 摄

也许,把课间时光交给学生,由他们自主支配,是最好、最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