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大爱手记:“唤醒”儿童的表达力| 运河街道中心小学 刘成军

更新时间:2024-11-06 21:02  浏览量:5

兄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来我校观摩,围绕主题“教学胜任力”,我执教了公开课——《猎人海力布》。儿童的表达需要唤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站在儿童视角教语文。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角色区分度,是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前在五(2)班试上,气氛、效果俱佳。有此铺垫,预计本课呈现更加游刃有余。

一个没想到

这是五(3)班第一次走进报告厅上课。孩子们在台上正襟危坐、表情严肃。本以为和学生几轮对话便可轻松化解,没想到预设的问题接连遭到冷遇。再按预设流程“走”,势必形成教学“两张皮”。情急之下,我迅速对学情进行分析,随即对教学进行调整。学生紧张源于环境的陌生、教师的陌生、众人的关注。若想打开其心扉,让“初次登台”的他们开口说话,须得在心理上予以他们有效的支持。于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开始放慢节奏,和每一位“朗读者”如话家常,让语言的慰藉、眼神的鼓励、动作的感染,成为营造轻松氛围的“催化剂”。

为了给孩子减压,当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前,我先对他微微一笑:“第4自然段比较长,在这种场合下读,你会感到紧张,所以读错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是能读得完全正确那就太了不起了!”看到一个男孩不太自信,我拍着他的肩膀说:“紧张吗?话筒是有魔力的,老师为你拿话筒,给你以力量。开始读吧。”读后我追问:“现在还紧张吗?老师奖励你再读一遍。大家给你掌声,你会更加自信。”“你太急于表达了,能感觉到你不仅仅在为自己,更为优秀的班集体而读。为你点赞!”你读得真好!希望你不要骄傲,带动别人像你这样读,你会更加幸福快乐的!”......

就这样,我和每一个朗读的孩子互动,让课堂气氛渐渐轻松起来。我能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做好思考和表达的准备了。

发现“李小龙”

学生朗读课文环节,有一同学毛遂自荐,他长得像功夫明星李小龙。我想利用这一资源让他成为师生互动的“先锋”。“大家看他像李小龙吗?”当“李小龙”向台下老师打招呼时,大家不约而同都说“像”。“李小龙”读得很好,只错一处,我点评他“胆大还须心细,‘大侠’对每个字都要像对朋友那样温柔以待。”

课上,“李小龙”渐入佳境,时而沉思、时而点头,时而为同伴的表达热情鼓掌。我不断鼓励“李小龙”,“李小龙”越来越自如。在安排多位学生分节读文后,我提出我要朗读最后一节。这节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猜:老师为啥会选这一节?孩子们争相表达:“您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大家。”“最后一节是中心句吧?”“主角总在最后出场!”“李小龙”这时脱口而出:“难道老师也怕读错?”“是的,说到我心里面去了。同学们快来帮我读吧!”“李小龙”的质疑与我的“示弱”让现场师生忍俊不禁。最后一节的朗读,超越了对与错,融入了情与智,让大家感受到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李小龙”的出现,给学生们带了个好头,让更多小伙伴的表达更积极,期待每一节课都能涌现出更多的“李小龙”!

老师要有一双“复眼”

复眼是昆虫及某些节肢动物的重要视觉器官,它们通过大量的小眼共同协作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知和适应。复眼的洞察力和协作力迁移到课堂上,当体现为老师敏锐的觉察力和调控力。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中说:“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课堂上若想让孩子们活力满满、自信表达,老师须有一双“眼观六路”的“复眼”。用好这双“复眼”,觉察每一个孩子的言行,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

课上,当前排孩子朗读时,后排女生微笑而对,我随即请她对朗读进行评价;话题讨论进行中,最远角落一男生无语,我走过去询问其想法;因为台上座位不够,我适时走下舞台,关注坐在台下孩子的反应;几个学生交流困难发出“嗯......呃.......”时,我及时对接文中出现的语气词,引导他们关注这一语言表达现象;当一女生把手微微举起又悄悄放下时,我即刻跑过去给她以信心和力量;当那个自信满满的孩子说他一定能读对、我随即幽默地给他卸包袱;当学生们神情稍显疲惫时,我下意识地赶紧设计“话中话”“题外题”来转移学生注意力,重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些,都不是预设的,又都是预设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复眼”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当老师们从宏观理念、中观设计、微观操作层面都能做到敏锐觉察,这双“复眼”就能在纷扰的课堂中把学生的所有问题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会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变得积极主动。

让表达更多维

课后,有老师问我:这节课不都已经学过了吗,为什么还要再“烫剩饭”呢?经过观察和调研,我发现较多老师平时教学更多是在“单一地教知识”“标签化地渗透情感”。教师教学的胜任力,就要打破这一传统惯习,引领教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进阶。课前,我把这节课定位在“教学生如何去表达”。对于这一篇学过的课文,11个自然段,指名分节读,只有一人做到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在基础性目标达成度上,存在明显问题。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朗读是表达的基本技能。一位老特级教师曾说:语文课要充分地读,学生读不正确,老师不要开讲。怎样把“读正确”这一表达“保底工程”做好呢?早读课一定要读起来,课堂上一定要指导起来,学生一定要有充分朗读的时间。

课堂上,为了检验、训练、展示学生的表达力,教师还须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做到“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给学生搭建表达进阶的平台。如:“经常举手的”多指导,“不爱举手的”多鼓励,走上讲台练一练,拉开桌子比一比,换个地方试一试。当然,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读一读、讲一讲、辩一辩、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当学生的语言、表情、肢体、心理都参与学习和表达了,就达到了沉浸式学习,学生的素养正是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就本节课而言,课上40个孩子超过一半学生举手朗读、评价、提问,全班同学多次齐读、为他人鼓掌、并通过眼神和微笑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最后环节,同学们还对自己、班级和老师进行评价和打分,大家不自觉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着多维表达、立体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启发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直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技能和本领。唤醒儿童的表达力,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智慧。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儿童观和教学观,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