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奶奶背上的留守儿童,到郑大正高级研究员,28岁的她做到了!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7  浏览量:6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一位年轻的女性科学家正冉冉升起,她正用自己的努力与才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她就是杨秋霞,虽然她只有28岁,但已经是郑州大学最年轻的正高级研究员之一。

那么在杨秋霞身上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她是靠着什么才能从河南农村走向科研巅峰的呢?

杨秋霞的童年,就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和两个弟弟跟着奶奶生活,过着典型的留守孩子日子。

尽管物质条件不够好,但杨秋霞对知识的渴望一点也没减少,反而更加憧憬未来。

每天步行二十分钟上学,即使风雪交加也从未间断,而奶奶在杨秋霞年幼时的悉心照料,或许就是造就她的主要动力。

可能正像奶奶曾说过的那样,“只有好好念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奶奶也曾不止一次地在恶劣天气中,背着年幼的杨秋霞去上学。

这段经历在杨秋霞心里种下了求知的种子,让她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她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农村,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高考就是杨秋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顺利考上了兰州大学,从此开始了她的学术之路。

在兰州大学的四年,杨秋霞刻苦学习,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天赋。

2017年,杨秋霞凭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进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读博士。

在谭教授的指导下,杨秋霞迅速成长,在核酸适体领域展现出非凡的研究能力,她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的两年博士后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杨秋霞先后申请了三个国家级项目,并且得到了多个领域的资助和奖学金,这些项目不仅为她的科研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让她有机会深入探索核酸适体领域的前沿问题。

此外,杨秋霞还在国际顶级期刊TOP期刊上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了一项专利,标志着她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众所周知,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其毒副作用,例如脱发、流鼻血等,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这主要是因为化疗药物缺乏靶向性,无法精准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

杨秋霞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致力于开发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让药物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从而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这样一来,核酸适体就像一个“导航系统”,引导药物分子精准到达肿瘤细胞,而不会误伤正常细胞。

在科研的道路上,杨秋霞并非一帆风顺,科研工作里,实验失败、结果出乎意料、细胞状态不佳,这些情况都很常见,她从不被困难吓倒,总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

杨秋霞深知,科研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她就是靠这种坚持到底的劲头,在科研路上不断突破,最终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在谭蔚泓教授的指导下,杨秋霞和她的同事们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核酸适体的抗原检测试剂。

这款试剂盒的准确率高达99.9%,已经完成定型,并获得了专利和欧盟CE认证,这一成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信息来源:2024年11月6日发表于光明网——《从奶奶背着上学的留守儿童,到28岁的正高级研究员,她的故事励志又感人!》

回到老家做贡献

博士后阶段的出色表现为杨秋霞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之后她面对不少选择,但最后决定回河南老家工作。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就像她说的那样:“河南是我的根,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郑州大学,这所位于中原大地上的百年名校,成为了杨秋霞事业的新起点,她对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充满热情,而郑州大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杨秋霞提供了理想的科研环境,更重要的是,她被李蓬教授的学术造诣和科研精神深深吸引,渴望在这个团队中学习和成长。

杨秋霞加入了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开启了她在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新征程。

河南省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为杨秋霞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24年,河南省启动了首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工作,鼓励35岁以下科研工作者积极申报。

杨秋霞凭借过硬的科研成果和突出的学术能力,顺利通过评审,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获得者之一。

郑州大学实施的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也为杨秋霞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校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设立了绿色通道,包括单独的标准、指标和评审流程。

学校给人才提供学术自由、团队组建和管理参与的机会,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正是因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杨秋霞等青年科研人员的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信息来源:2024年11月6日发表于澎湃新闻——《28岁的她,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正高职称获得者之一》

人生转变

从博士后到独立研究员,从学生到导师,杨秋霞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个变化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慢慢适应和成长起来的。

杨秋霞说,刚开始当老师时,感觉压力山大,同时也觉得责任很重,她需要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在郑州大学,杨秋霞深深感受到李蓬教授和赵同金教授对年轻老师的关心和培养。

尽管身为大学校长,李蓬教授仍然坚持定期与年轻教师开组会,讨论科研进展,并给予细致的指导。

“做科研得认真细致,数据要合乎逻辑。”李蓬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杨秋霞的脑海里,也成为了她指导学生的座右铭。

杨秋霞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感觉累了就在休息室的桌子上眯一会儿,醒来后再接着做实验,她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学生们。

在科研的道路上,杨秋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她深知科研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坚持。

杨秋霞认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要过分焦虑,你只管努力,机遇和美好终将会来临。

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2024年5月16日发表于郑州大学——《杨秋霞个人信息》

杨秋霞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关于坚持、关于梦想的故事。

即使出身寒微,但这并不能决定人生的高度,既然杨秋霞可以从乡村走向科学山巅,那每一位正在努力的人们,又何尝不能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