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年代,最没有压力的人:小学生
更新时间:2024-11-01 23:14 浏览量:8
那个代,最没有压力的就是小学生,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有限的学习任务,然后就是玩,疯狂地玩,五花八门的玩,
我是7岁入学,直接上的小学一年级,其实,说没有压力,也有一点。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伙伴,小孩对失去安全感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快就适应了,这也是小孩的天性。
学习任务很简单,简单的算术,简单的语文,就两门课,所以书包也很轻,两本薄薄的书,铅笔,橡皮,轻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书包很乱,没有买的,全是各自家长的手工作品。所以有五花八门,有大的,有小的,有带子长的,也有带子短的,有同色的,有花的,有整块包做的,也有四五块布拼接的。通过书包就可以看出,各自母亲针钱活的巧与掘。不过,无一例外,都是旧衣服改的。小孩子们没人注意这些。
由于,我们大队,当时都这样称呼,村称大队,下面是生产队,上面是公社。我们大队经济条件差,教室少,学生又多。那个年代,孩子是真多,每个孩子都有几个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
我们班不在校区,而是租了一家农户的土坯房,独立的,没有院墙,教室外就是一个大树园,有很多树。现在想一想,那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
夏天,在树园里沾知了。一根长而细的棍子,前端绑上大概十几厘米的像铁丝一样的竹条,竹条上沾上一点用麦子长时间咀嚼而成的面筋。然后,双手举着,慢慢靠近树上的知了,距离知了两三厘米时停下来稳住,让知了失去警觉,也是让双手稳定一下,然后,快速地把面筋沾向知了的翅膀,那个地方最好沾住。这个游戏的特点是,稳,准,快。
要么就是,在放麦假时。当时秋麦两季农忙时放假。教师大多是农村有文化的人,没有国家正式编制,他们也需要参加劳动的。
假期,是孩子们玩的最疯的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就是想上也没有,也没有听说过。
男学生有两个有趣而又冒险的玩法。一是结队去河里游泳,二是去生产队的菜园偷黄瓜,西瓜地偷西瓜。前者是要冒着被家长打的风险,后者顶多被骂两句,小孩脸皮厚无所谓。
冬天顽的项目就多了。斗鸡,推铁环,甩纸面包,女孩子掏绳,踢键子。
斗鸡是成本最低的,也是男孩子参与人数最多,最乐此不彼的项目,唯一的成本就是把裤褪扯开,回家后被大人骂。
推铁环,甩纸面包,有点成本,就是材料不好找,这些材料,向大人要也不会理你,所以,都是自己找,自己做。不像现在的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是家长买的。
也不是家长不给孩子做,一是孩子大多,自己也忙,二是这些材料家里不全,需要去找或买,其实也买不到,关键是没有闲钱。
玩的时侯,也会打架,有还会受伤,斗鸡是两方人马的对阵,难免会有口角之争,动手之类的。一般不会让家长知道,都是自已解决。
衣着方面,基本上都是家里纺织后,经过染坊染的粗布。一些父母是职工的,他们穿的会整齐一些,是买来的布做的。这些同学一般不和父母纯粹是农村的同学在一起玩,相互都瞧不起。
农村孩子,大都是两三件衣服,冬天是粗布做的棉袄,注意是光筒子,里边没有衬衣和秋衣。大部分整个冬天就一套棉祆棉裤,所以,男孩子的袖头,基本上被擦汗揩鼻涕弄得铮亮。要么是弄破后,棉絮在外飘着。
现在想,当时为什么那么喜欢斗鸡这个玩项,一方面是孩子的天性,另一方面是,他们一旦停下来不运动,就会浑身发冷。想向一下,光筒子穿羽绒服的感觉就明白。更何况,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的多呀。
春秋天是夹祆,就是双层的,夏天是没有袖子的褂子,或者,不上学时就光着上身,穿着大裤头瞎逛。绝对没有现在部分作家说的没有衣服穿的情况,就是质地差,件数少,不像现在,春夏秋冬分的那么明白。
吃的方面,早晚是玉米面熬的糊糊,玉米面蒸的黄窝窝头,中年是小麦面和玉面搅和到一些做的汤面条,白面少,玉米面多。记的最清楚的是黄窝窝天,刚蒸下热的,还软和着,一旦凉下来硬的顶牙,需要一点一点啃着吃。用它砸狗,就像石头一样,砸的它嗷嗷叫。其实,也没人用后砸狗,舍不得。菜的方面要好一些,每个生产队都有菜地。
所以,那时的小孩子都喜欢过年,过年了,不仅有喜欢的爆竹,新衣服,还有许多好吃的,其实,种类也不多,只不过是纯白面,并且有点肉而已。
但是,知足了。
那时侯的小孩就是这样子的,无忧无虑的成长着,没有学习的压力,家长也不会计较你学习成绩的名次。吃,穿也很少攀比,就知道玩。
也许,太小了,不知道大人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