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是什么,感染了有哪些症状,可用头孢治疗?要注意什么
更新时间:2024-11-01 06:33 浏览量:6
近日,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势头凶猛,引发关注,患肺炎支原体肺炎后最典型的症状是发热、咳嗽与咳痰等,特别是很多儿童家长对此焦虑不安。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常导致轻度至中度的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那么肺炎支原体到底是什么?如何治疗?本文带您详细了解。
■问题1:肺炎支原体是细菌么,如何传播?
肺炎支原体属于非典型病原体,在微生物学分类中肺炎支原体确实是一种细菌。但由于没有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以杀灭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为1~3周,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问题2:肺炎支原体容易感染哪些人群,是否有季节性?
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在我国,全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调查结果表明,30岁以下年龄组和31~50岁年龄组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分别高达32.8%和27.8%,远高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一般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较少受到气候和季节的影响,但在我国秋冬季发病率较高,可能与秋冬季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差及人员接触密切有关。
■问题3: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有哪些,都会进展为肺炎么?
一般情况下,感染肺炎支原体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头痛、乏力、咽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也可能无症状。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等,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和肺炎。仅一部分感染者会发展为肺炎,当出现高热、剧烈干咳、喘息等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
■问题4:只要是发热、咳嗽,就是肺炎支原体肺炎么?
不一定。在秋冬季节,虽然肺炎支原体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病原体,但并不是最常见的。据统计,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除了大家已经极为熟悉的新型冠状病毒,还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季节性冠状病毒等。尤其是涉及全国多个地区的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流行远比肺炎支原体流行常见。
■问题5: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就一定是肺炎支原体肺炎吗?
很多医疗机构都把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作为针对呼吸道疾病的常规项目,但血清学抗体检测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准确性有限,其缺陷包括疾病早期的假阴性和疾病恢复期的假阳性。同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容易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等疾病混淆,对于怀疑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可以通过呼吸道标本的核酸检测鉴别。
■问题6: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有哪些?
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结构,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均对肺炎支原体无效。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对骨骼发育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也不宜用于8岁以下患儿。
一、对因治疗:
(1)如何合理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等。
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重点监测消化系统(如肝功能受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心血管系统(如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免疫系统(如急性超敏反应)等不良反应,静脉使用还需关注静脉炎的发生。若患者发生轻微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考虑到治疗作用的利大于弊,无需停药,密切观察即可;若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调整治疗药物。
(2)什么情况下需要调整为新型四环素类药物?
新型四环素类药物,用于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者或起病即持续高热者或明确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者。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建议8岁以下儿童使用,临床可在权衡利弊且家长充分知情同意后谨慎使用。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在使用时,均应多饮水。
在抗感染短期治疗时,重点监测中枢神经系统(如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如胃肠道不适、肝功能损伤)、皮肤(如药疹)不良反应,需要注意避免强烈日晒。在推荐剂量和疗程下,米诺环素与多西环素尚无牙齿永久性黄染的报道,因此患儿家属无需过度担心。
(3)什么情况下需要启用喹诺酮类药物?
对于重症或起病即持续高热的患者,在明确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后,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签署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包括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短期(14天)内使用这类药物未显示其对儿童软骨发育产生影响,因此患儿家属无需过度担心。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但临床可在权衡利弊且在家长充分知情同意后谨慎使用。
短期抗感染治疗,应注意监测神经系统(如头晕、头痛)、心血管系统(如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胃肠系统(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肝酶升高)、肌肉骨骼(如跟腱断裂、肌腱病)、超敏反应(如皮疹)、光敏性(暴露于强光后皮肤表现为过度晒伤的反应)以及血糖指标等。若患者发生轻微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考虑到治疗作用的利大于弊,无需停药,密切观察即可;若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调整治疗药物。
(4)什么情况下需要启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在重症和危重患儿发热5天左右应用最佳,轻症不推荐使用。应用甲泼尼龙,初始剂量为2mg/(kg·d),疗程一般1周左右。临床表现为肺部整叶高密度均匀实变或C反应蛋白超过100mg/L的患者,初始剂量至少4~6mg/(kg·d)。在大剂量应用激素后,应根据体温、炎症指标和影像学改善情况,逐渐减量至1~2mg/(kg·d),疗程多不超过14天。
(5)如果怀疑混合感染,如何合理用药?
肺炎支原体可混合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不应常规联合使用其他抗感染药物进行覆盖,应结合临床病程(尤其是病程超过10天)、病情变化以及病原学结果综合判断,并根据相关指南与规范选择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当所使用的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药物对混合感染的细菌同时敏感时,不建议额外加用其他抗菌药物。
二、对症治疗:
(1)发热时需要吃退热药吗?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多数以低热为主(37.3℃~38.0℃),建议物理降温,如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高热并伴有明显的头痛、肌痛及恶心等症状,如果体温超过38.2℃,或出现明显的肌肉酸痛、乏力、精神萎靡等不舒服的情况,可以服用退热药。首选口服剂型的退热药,常用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类药物。
另外,一些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同样具有退热作用,需谨慎与退热药联合使用,避免造成同一药物成分剂量过大而引起毒性。对乙酰氨基酚适合2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也是孕妇的首选,而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患者,也适用于肝功能异常的发热患者;2个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物;一般4~6小时服药1次,1天不要超过4次。退热药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若用药超过3天,症状仍未缓解,应及时就医。
(2)干咳时该怎么选择镇咳药?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常持续4周以上,治疗以抗菌药物对因治疗为主。轻微咳嗽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不推荐常规使用镇咳药;如果干咳明显影响休息,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常见有镇咳作用的药物包括可待因、右美沙芬、那可丁等。可待因有成瘾性,应避免长期服用。12岁以下儿童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可待因,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建议自行服药,需咨询医生或药师。
(3)咳嗽或咳痰时该选择什么药?
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有痰而不易咳出的情况,这时不宜单独使用镇咳药,推荐使用祛痰药物或黏痰溶解剂,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愈创木酚甘油醚、桃金娘油等,可提高咳嗽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率,使痰易被咳出。这类药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用药量不宜过大,疗程也不宜过长。
(4)肺炎支原体肺炎也会“刀片嗓”?喉咙疼痛怎么办?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在咳嗽之外,多伴有嗓子痒、咽喉痛的情况,严重时咽部黏膜充血性水肿,会有“吞刀片”的感觉。由上呼吸道感染造成的咽喉痛通常是自限性的,症状大约持续1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咽喉痛的治疗以抗菌药物对抗肺炎支原体为主。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在退热的同时也具有镇痛作用,可有效缓解咽喉疼痛;另外,含有止痛、抗炎、抗菌药物成分和一些中药的口含片、喉咙喷雾、漱口水、雾化药物有轻微、快速缓解咽喉疼痛的作用;多饮水有助于缓解咽痛和保持咽部黏膜湿润,有利于痰液稀释排出;同时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嗓子疼痛超过7天不见好转,且张不开嘴、脖子肿痛甚至动不了时,需要立即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