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自爆:没有抑郁,没有叛逆,就是不想回家,也不想和父母说话
更新时间:2024-10-31 09:39 浏览量:7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说个扎心的事:
人到中年才发现,养育青春期孩子,比应付工作难多了!
最近,15岁的儿子和我的话越来越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每天的交流就停留在:
“饭吃了没?”
“嗯。”
“好好学习。”
“好。”
“有什么需要的给妈妈说。”
“没。”
说实在的,我和青春期儿子的亲子关系,过得比我和他爸这对中年夫妻还冷淡。
因为想多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法,我还专门买了很多养育青春期孩子的书。
但我发现,儿子没啥过分的叛逆行为,也没有抑郁倾向,就是不想和我说话了。
虽然不是啥大问题,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直到偶然刷到小网红@王南皓发布的视频,看完里面一些青春期孩子说给父母的话,我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总在“无声的沉默”
1、“妈妈,你可以脾气暴躁,但不要总是内疚自责。”
在网上,经常会刷到一些视频:妈妈辅导作业、带娃时情绪崩溃,控制不住打孩子、打自己,甚至被气到住院、离世……
这让很多身为父母的网友感同身受。
现在的妈妈们承担了太多的养育压力,很多人都曾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
就像我自己,经常是前脚刚骂完孩子,就内疚得要死,总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可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依然控制不住情绪,反反复复。
但在十几岁孩子的眼中,他们的想法却是:
“当您发完脾气之后,请告诉自己,您是个既爱孩子又有情绪的普通人。
如果当您总是自责的话,请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有情绪的好妈妈。情绪崩溃和好妈妈这两个词并不冲突。
不要太过自责,因为自责会让你自暴自弃。从而放弃所有理性的思考,让您怀疑自己,让孩子和您都长久地陷入痛苦中。”
原来,造成孩子痛苦的,不是父母偶尔一次的情绪失控,而是父母长久自责引发的连锁反应。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儿子和我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他理解不了我的情绪为什么总是崩溃,所以才选了“回避交流”的方式。
2、“我需要物质奖励,但不想一直被物质鼓励。”
想起儿子刚上初一那会儿,彻底放松下来。
别人自习课刷题,他在那里看小说;别人在操场旁背单词,他无聊发呆。
为了让他上进,我决定以最新款手机做诱饵,激励他学习。
但这种方式只是短暂地起了效。
因此我焦虑、暴躁,经常骂儿子,觉得他是故意不学好的。
看了视频后我才知道,青春期孩子真正需要的鼓励是:
“物质奖励可以短期帮助我们激发动力,但无法长期形成我们的内驱力。
对于我们目前不太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我们目前需要迫切做出改变的地方。您可以给我们用物质激励,用这种方式让我们能够行动起来。
但这种外在的驱动力,最后一定要用鼓励和认可的方式替换成内在动力。”
如今想来,我鼓励儿子学习时,一直关注的是结果。只有达到我期待的结果,他才可以获得物质奖励。
但我从来没有肯定过他努力的过程,也没有在他第一次做到时,及时给予情绪方面的肯定和鼓励。
所以他学习的外在驱动,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内在行动。
3、“我的情绪和想法想要被看见,但我也不想被别人支配。”
你有没有发现?青春期孩子最喜欢说的是:
“你烦不烦!”“我知道了!”“能不能不要反复说!”
曾有网友开玩笑说:我们是最委屈的一代父母,小时候看父母脸色长大,长大后又看孩子的脸色变老。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出现落差,关键还是我们不懂孩子。
比如天冷,父母担心孩子着凉,想让孩子出门带件厚外套,可能会说:
“要变天了,把衣服带上。”
如果孩子不同意,会继续说:
“等着凉感冒了,我看你咋办!”“每次我说啥都不听!”“真是好心当驴肝肺,我为你好,你一点都不领情!”
最后以孩子妥协,或反抗结束。
父母气得要死,孩子对父母也意见很大。
其实青春期孩子真正想要听的,是父母这样说:
“我们其实更希望父母对我们说,我也觉得拿这件衣服在手里很麻烦,但我担心晚上会变冷,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儿子,你知道有什么办法吗?
如果父母这样对我们说话,可能我们会选择先把衣服带上吧。
其实我们当孩子的只是希望父母能先看见我们,然后再把选择权给我们。
您关心的是我们的健康,但我们更想让您看到我们自己的独立,承认我们自己对世界的感觉。”
这其实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种方法: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然后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我这才明白:儿子的沉默,又何尝不是对我不懂他的一种无声抗议。
很认同一句话:青春期孩子每一个怪异行为的背后,都是因为在现实中受了挫。
结合发展心理学,这一点不难理解:
青春期孩子相对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但又不具备成人的成熟认知和抗挫力,所以他们才会在“受挫”时,出现一些退缩行为。
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我也渐渐开始理解儿子,也决定重新开始养育儿子:
养育青春期孩子,要把好3个度
1、第一步:把好“问题”的度,警惕“商业心理学”,相信养育需要个性化
沈奕斐教授曾把那些通过故意制造焦虑、刻意夸大孩子问题的心理学称为“商业心理学”。比如孩子偶尔一次伤春悲秋了,立马就上升到抑郁症等等。
作为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妈妈,我真的是非常赞同。
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当父母的,不是揪住孩子身上某个问题持续放大,然后给孩子冠上各种问题标签。每天让自己活在焦虑之中,让孩子反受其累。
而是站在更客观的角度,从更科学的理论出发,了解这一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再结合实际情况,去个性化养育自己的孩子。
你要相信,最了解你的孩子的,一定是你自己。
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共性特征,再进行个性化养育。
2、第二步:把好“关心”的度,不彻底放手,也不完全插手
经常在很多书中看到,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放手。
但其实很少有父母能真正做到放手,因为理解错了概念。
例如,前段时间临近月考,他还在玩手机,我本想唠叨几句,但秉持要放手、多相信孩子的原则,忍住了。
可眼瞅着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老母亲还是忍不住出了手。
这次,我采用了前面青春期孩子传授的方法。
先对他先表示理解,说最近学习压力大,是不是想要用手机放松下?再表示出我的担心,因为马上要考试了,如果能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复习中的话,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然后再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听完后,儿子承认,是因为最近学习压力太大,担心自己考不好,所以产生了考前挫败感,索性摆了烂。
你看,青春期孩子真正要的,不是父母的彻底放手,也不是父母的强硬插手。
而是父母像个朋友一样,和他们聊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给一点真诚的建议,又能在大的方向上帮他们做一些引导。
3、第三步:把好“情绪”的度,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把积极的心态传递给孩子
写到这里,想起我的一个学生。
曾和我开玩笑说,他是天崩开局。
姐姐在国外名校就读,爸爸做科研,妈妈是大学教师。只有他文理都不成,还没任何才艺。
他说自己从小最怕的就是家庭聚会,因为每次在饭桌上,他都会被众人拉出来“鞭尸”。
在别人眼中,他是这个家里唯一拖后腿的人,爸妈也觉得他不争气。
直到上了初二后,因为爸妈工作忙,从事自由职业的姑姑接手了他的教育。
从那时起,他仿佛变了个人。学习越来越上进,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作为老师,和他姑姑沟通了几次后发现。
从前父母对他打压得有多厉害,姑姑对他的鼓励就有多用心。父母眼中啥都不行的废材,在姑姑眼里却是性格好、情绪稳定、热心肠、善良暖心的全优少年。
而且我还发现,姑姑对他的鼓励,不是那种表面夸赞,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孩子很优秀。
哪有天生废柴的孩子,不过是父母没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罢了。
所以你看,不是青春期孩子难养育,而是我们和他们相处的方式走入了很多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