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青春平和喜乐,幸有同桌的你——茜空

更新时间:2024-10-29 22:36  浏览量:7

——浅评漫画《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

茜空

「高木さんめ!」

――西片

去年10月,随着《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最终话在《月刊少年SUNDAY》上的刊登,这部连载了十年的漫画迎来了完结。在这十年间,它衍生出了三季动画、一部剧场版,还有多部外传:《擅长捉弄的(原)高木同学》《和恋爱相恋的由加里》《今天是星期六》等(均已完结)。

今天的 “研究对象”是原作——山本崇一朗执笔的漫画《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以下简称《高木同学》)。

一 屡战屡胜的高木,屡战屡败的西片

该作的地点设定是位于日本四国岛东北角的小豆岛,围绕高木同学和邻座西片同学的日常展开。整部作品虽有从初一入校到初三毕业的总时间线,但没有严格的主线剧情,每话的故事均为日常小单元。

山本老师从生活中取材,将中学时代大家做过的、玩过的画进漫画:荡秋千、传纸条、跳房子、躲雨……这些便成为了每一话的主题。高木从来都能成功地捉弄西片,从不失手;西片虽常常试图还击,但要么是在比赛中落败,要么是因高木的只言片语而脸红羞涩,提前认输。两人的感情也随着捉弄日常一点点发展,西片偶尔还会在无意中给高木来个“会心一击”。故事情节衔接紧凑,轻松诙谐,令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又觉得十分亲切。

乍一看,全篇作品都是一个常胜将军,一个屡败屡战,如同《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羊羊们总能战胜灰太狼。那《高木同学》凭什么能够受到如此多年轻人的青睐呢?笔者认为,从剧情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可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前文讲到的剧情带来的 “亲切感”。对年轻受众来说,中学时代并没有过去很久,因此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年轻读者容易引起共鸣。例如,作者常常将西片作为第一视角,描绘西片千方百计想要为难高木,或是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对抗捉弄的场景。这其实留给了大家一定的想象空间,我们即使作为旁观者,也会不由自主地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其次,是作者对情节的精巧构思。作者用大段的篇幅描述西片的策略,画出西片“梦想中”的胜利场景。当然,我们可以断定他不可能成功的(哈哈),但每次西片的计划看起来的确像那么回事儿,而最后又总是被高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倒,有点像欧亨利式结尾,出奇而又不失偏颇。每话皆是如此,便能不断地吸引读者去漫画中探寻那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转折点,有时甚至让读者感觉自己才是被捉弄的那一个(笑)。

大额头真难画,不过临摹出来了(喜)

二 形象塑造的渐变

看过整部《高木同学》的读者知道,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画风在渐变。高木从开始的“小恶魔”女学生形象,在作者的笔下逐渐萌化;西片最初的设定是“捣蛋鬼”,后来经历了同样的变化。这与山本老师在多年创作中,逐渐形成的“大额头”“幼化”绘画风格有关。不过笔者认为,画风转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的所思所想。

第一话截取 上图为初版,下图为作者6年后重画

如果将起初的画风和设定延续下去,二人“相互捉弄”的个性更为凸显,整部漫画中“高木捉弄西片”的戏份可能会更多,主要内容也许会更加单一。然而,作者的本意似乎并非如此——只表现“捉弄”的故事构不成作者想要表现的青春日常。萌化后的形象给高木的捉弄和西片的反击增添了一抹可爱、单纯的色彩,同时有助于作者展现一些“捉弄”之外的内容,例如高木的温柔善良和西片“暖男”的一面(后面部分进行了分析)。而事实上,读者也普遍更喜欢卡哇伊的高木和西片。

三 高木和西片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捉弄”是《高木同学》几乎每一话的故事起因。不过笔者认为,在中心立意方面,作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两人互相比赛,试图嘲弄对方;但当我们从宏观角度看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时,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地方:高木给西片的伤口消毒,西片所给高木她喜欢的公仔作为生日礼物,两人一起嬉戏、值日、上下学……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确幸”,构成了三年的青春恋爱物语。

不少读者说《高木同学》与自己内心产生了共鸣

想想我们自己的中学/大学生活,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玩伴,每天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有过相似的快乐时光呢?或者,有没有那个曾经心生好感的他/她,在同窗生活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青涩回忆呢?欣赏高木和西片的捉弄喜剧的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至少曾经是)当局者。我们因为二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发展,露出“姨母笑”的同时,也会不禁回忆起那些纯粹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回忆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高木和西片”的故事。这也许是《高木同学》能够令许多读者难以忘怀的原因吧。

后 记

这是笔者的第一篇漫评。笔者从非专业的角度,将自己对这部漫画的观点尽可能清晰地写进了文章,也是表达自己对这部漫画的喜欢,在写稿同时还对自己“爷青回”的日子进行了一番回味。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如今,身为准研究生的笔者深知这样纯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悲)。但笔者认为,《高木同学》对现今的我们仍有启发。它从侧面向大家展示了热爱生活的千百种方式,描绘了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蕴藏的幸福和充实。

当然,随着年岁的增长,捉弄我们越来越多的也许正是“生活”。愿我们都能怀揣“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态度,创造属于自己的青春物语。也祝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木同学。

皆さん幸せになりますように!

24.10.07于终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