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鼻子 清嗓子 上课怪叫总被请家长不是调皮 男孩确诊为“抽动障碍”
更新时间:2024-10-28 15:04 浏览量:7
(通讯员 高琛琛)每年的10月30日是“抽动障碍关爱日”。为了唤起全社会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关注与关爱,27日,武汉儿童医院举办抽动障碍关爱日科普讲座及义诊。专家表示,粗略估算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人数近1000万,他们就医易被误诊,也因疾病被周围人误解。这需要全社会对这类儿童的理解和关注。
10岁男孩明明(化名),上小学后经常被老师请家长。他在学校很“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像“长钉子”,老师在台上讲课,他在台下发出鸟叫一样的怪声,成绩摆尾。平时,明明还喜欢挤眉弄眼、摇头晃脑。
打骂不奏效,看病效果也不好。家长带明明看过儿童耳鼻咽喉科、眼科、呼吸内科,排查过慢性咽炎、鼻炎、结膜炎、过敏性咳嗽等疾病,但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直到去年,家长带明明到武汉儿童医院,找到该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智胜教授看病,经过专业检查及评估,孩子才确诊为抽动障碍合并多动症,因此导致一系列行为异常,又进而影响到学习。经过近一年来的对症治疗,目前,明明情况大大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刘智胜介绍,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非癫痫发作疾病之一。近年来,抽动症有增多趋势。不同阶段年龄的儿童都容易起病,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以5-10岁最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障碍可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种表现。运动抽动的早期常见症状包括眨眼、挤眉、动鼻、噘嘴等面部肌肉抽动,继而出现摇头、扭颈、耸肩、四肢抽动等,严重者全身抽动。发声抽动患儿喉部会不自主地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喉声、干咳声等;还有少数患儿会不由自主地说脏话。这些抽动症状可以起伏波动,反复交替出现。
刘智胜介绍,抽动障碍患病率为2.5%,按照目前我国20%以上人群处于18岁以下年龄段来估算,儿童抽动障碍患者人数近1000万,几乎每10个孩子里就有1个抽动障碍患者。
对于抽动障碍,家长们存在很多疑惑。针对这些问题,27日活动现场,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卢青主治医师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我家小孩会得抽动症,能治好吗?》的科普讲座,为家长们答疑解惑。黄胜主治医师则以《家庭护理和教育怎么做?我们手把手教您》为主题,教家长们科学照顾抽动症患儿。
在当天的科普及义诊活动中,多位抽动障碍患儿的家长将专家们团团围住,寻求帮助。一位家长担心,抽动障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及今后的人生发展。刘智胜教授解释,如果孩子出生时智力正常,抽动障碍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但抽动障碍可以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等,导致孩子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能力等,需要尽早干预治疗。
“孩子得了抽动症,会不会影响他将来成家立业?”一位妈妈提问。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秘书长,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孙丹教授告诉家长,通过积极干预和治疗,约半数以上患儿到18岁以后抽动症状可能消失;部分患儿还可能延续至成年,但只要抽动症状轻微,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无需太在意。
2023年6月1日儿童节,由刘智胜主编、十余位权威专家编写的儿童抽动障碍科普书《孩子,我们慢慢来——抽动障碍儿童家长必读》正式与读者见面,以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写法,面向患儿家长及社会人士解答大众最关心的话题,涵盖了对抽动障碍的详细介绍、病因、临床表现、共患病、诊断、鉴别,对孩子的治疗、护理、教育、预后等家长关心的内容。
“治疗抽动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生,还需要学校、家庭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孩子的参与和配合。”刘智胜说,希望全社会联手为抽动障碍患儿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让他们能“慢慢来”。
责任编辑: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