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历史:发明78年后才销售,在担心啥?
更新时间:2024-10-25 21:20 浏览量:6
每逢换季,就有大人小孩嗓子干疼,咳嗽带痰。不厚待它,它马上就给你弄个38的热度,让你浑身酸痛,依稀看透人生的末端。
对乙酰基氨酚,名字挺复杂,但你一定不陌生,你家药盒里就有的。
感康、泰诺、白加黑、感冒灵、维C银翘片、氨咖黄那敏胶囊……
扒开说明书看看吧,它们的核心成分,都离不了对乙酰基氨酚呢。
这个对乙酰,是个自然界中本来没有、人类自研出来的东西。
它不像阿司匹林,一开始就被上帝藏在柳树身上,待人发现。
但它在治疗感冒的效果和副作用上,远超阿司匹林,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胜出品。
它的诞生,完全偶然。
它的应用,更是荒诞。
【 1 】—————
1877年,一个名字很长的美国化学家,我们简称摩斯,在研究溶液液面渗透压力的实验中,无意合成了对乙酰基氨酚。
他是一个物理化学家,终身事业是研究液体渗透压的,却在这个物理赛道上,捣鼓出来了一个化学新物种。
他当然不会对它深入研究了,更不会料知,70年后,这个小物种会拯救人类的感冒。
(摩斯)
7年之后,1884年,在今天法国东北一个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有一个比较大的医学诊所,是一个医生兼教授带领几个博士助手开的。
当时,法国人卫生条件也很差,很多人患上了肠道寄生虫病,一个个都捂着肚子,喊着“热卖哦网特货、热卖哦网特货”(我肚疼的法语谐音),痛苦地来到这个诊所。
教授一看,发热、腹痛、肛门瘙痒,典型的肠道蠕虫感染啊,就让助手抓药,用一种叫“荼”的肠道防腐剂,一吃就好。
本来,教授看病挺准,口碑也不错,但不知道这次是怎么回事,患者服用荼药后,很快都不发烧了,但该肚疼肚疼,该瘙痒的夜里还是瘙痒不停。
他们又捂着肚子,找教授喊“热卖哦网特货”了。
教授寻思,这药没事啊,剂量也足,怎么都还找我“卖网货”?
他打开“卖网货”人吃的药,仔细监测是不是药物发生了质变。
这一看,不禁呆了:这帮孩子,怎么给我抓错了药?这不是荼,是乙酰苯氨!
遂换药。
“卖网货”的,很快就又恢复了健康。
(一瓶乙酰苯胺)
这个医疗事故,给抓药的两个博士助手上了一课。但也让他们深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错抓的乙酰苯氨能有效退烧?
他们回家给小兔子吃了这个药,也能退热,给狗狗吃,也可靠,且都无中毒。
他们越来越大胆,跟教授商议,在感冒发烧的患者身上做了实验,发现也都退烧了。
这令人非常兴奋。
当时治疗感冒的特效药,是两年前进入市场的安替比林,现在,他们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感冒药。
经反复实验和论证,当地一家小型的医药公司,开始大量生产乙酰苯胺,起名叫“退烧冰”。
但是,广泛地在患者中使用“退烧冰”,终于出现了问题:
感冒的人,烧是退了,肤色却变了,都有点儿浅蓝色,尤其是嘴唇,像《变种人》里的蜥蜴人。
医学家们研究,发现是乙酰苯胺惹得祸,正是它,引发了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于是,医学界又忙不迭地寻找代替品,终于在1913年合成了新的抗感冒药,非那西汀。
这期间,德国科学家还发现了阿司匹林。
当时,人们都认为,阿司匹林、安替比林、非那西汀,均可缓解疼痛、发烧,且可靠,起效快,无危险。
所以,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去热镇痛的主要药物。
德国也因此在药物合成和化学领域,取得世界声誉,40年领先并主导全球。
但是,正如布洛芬取代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取代乙酰苯胺,每一款抗感冒药,都是在实验中循着更好疗效、更安全的目标,不断实验,不断淘汰,不断升级。
而每次大规模的副作用出现,都加速了这一步伐。
几十年后,非那西汀也出现问题了。
【 2 】—————
1950年代前,欧洲消费市场旺盛。
在瑞士巴塞尔,手表工业发达,大量的妇女劳动力进入车间。
手表精细化的作业,十分费脑,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产出,女工们十分疲惫。几个小时下来,总弄得头昏头痛。
喝咖啡、服用痛药片,吃黄油面包,是她们休息时的常用方法。
很有效。
镇痛药,就是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新药非那西汀尤其受欢迎。
但几年过去后,医学家们发现,巴塞尔女工患病的越来越多,且病症都是间质性肾炎,并伴有皮肤色素沉着、心梗死、肾衰等。
其他国家的医学家,也在此时陆续发现,滥用镇痛药与肾衰有因果关系。
且全世界出现的间质性肾炎,越来越多了。
科学家把凶手聚焦到乙酰苯胺的替代品——非那西汀身上。
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的4个生理学家,研究非那西汀的代谢时,发现了对乙酰基氨酚。
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对乙酰和非那西汀一样,都会产生去热镇痛的作用,但非那西汀会产生苯胺——导致血液中毒的物质,而对乙酰不会。
然而,历史记载,早在几十年前,对乙酰就被发现了,当时就有医学家认为它有血液毒性的副作用。
4位生理学家反复实验,证明了当年的说法是错误的。当年之所以认为对乙酰有毒,是因为早期的对乙酰有杂质。
因此,他们证实,对乙酰是更高效、更安全的解热镇痛感冒药。
(非那西汀的结构式)
(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式)
随着对乙酰的临床应用,间质性肾炎患者变少了。
1955年,美国强生公司大量生产对乙酰销售,它的名字,就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泰诺。
此时,距离1877年摩斯首次合成对乙酰,已78年。
随后,非那西汀被禁用,对乙酰成为主流抗感冒药物。
宣传称,它比阿司匹林副作用小,没有明显急性副作用,甚至在孕妇、新生儿和老弱病残中,也推荐运用了。
然而,医药研发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一种药物是完全令人满意和安全无虞的。
10年之后,就有报道说,过量使用对乙酰基氨酚,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你瞧,副作用绕开了乙酰苯胺的血液毒性,绕开了非那西汀的肾炎,却又在肝脏上选中了新的靶点。
没办法,这就是医药学的曲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看不到的未知。
(PS:对乙酰基氨酚引入我国,是在1995年,当时的医学界,把它翻译为扑热息痛,音译义译俱佳。但是,遵从新的医药名管理规定,突出疗效的不能作为药品名,扑热息痛现在不再上药名了。)